《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安徽跨越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大机遇、大舞台、大动力。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跨行政区发展新型功能区,推动南谯—浦口、顶山—汊河、博望—江宁等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滁州在跨行政区合作发展上做了积极探索,2012年以来,与苏州工业园合作共建中新苏滁产业园,无中生有,空白起家,短短7年多,建起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从滁州的实践看,加快安徽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型功能区,需要破解“三个难题”。
一是破解基础性难题。对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重点支持、重点推进、重点建设的区域,要快行动、快落实,关键是空间和机构。建议给足空间。紧抓国家“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时机,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牵头,省际联动,细化南谯—浦口、顶山—汊河、博望—江宁等合作区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和省国土空间规划,新增建设空间和用地指标,计划单列。建议开放用人。尽快搭建一套精干高效、开放灵活、互联互通的团队机构,借鉴苏滁产业园做法,人员共同选派或聘任。
二是破解调动“两头热”的难题。一头让 “自家热”,调动主导市县的积极性。建议在投入上用好3个杠杆。即:产业引导杠杆,省、市共同设立百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培育新型功能区,承接沪苏浙高端集群产业的配套产业。金融支持杠杆,从省级层面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功能区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向主导市、县倾斜。基础建设杠杆,率先布局应用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优先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一批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建议在机制上给先行先试权。将全省正在推动的各类改革或试点系统集成,集中落实,尤其是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
一头让“外人热”,激发合作方的积极性。建议让面子。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在国家统计层面上,归合作方所有,在省内考核认可。建议给里子。省级层面出台相关意见办法,支持新型功能区,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及土地出让收益分享机制。
三是破解常态化高位推进的难题。《纲要》明确安徽与沪苏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求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要借好这个东风,建议向上积极争。 《纲要》明确指出,各有关部门要在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各有关部门不仅包括三省一市的部门,还涵盖中直部门和国家部委办局。建议省相关部门定期汇集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分析研判、梳理分类、及早争取。省际主动联。从目前跨区域合作看,大方向、大原则双方都认可,但具体操作上,还存在“我急他不急”的现象。建议省级层面加强高位对接、增加会商频次,推动市、县加快进度。建议省内重点帮。对沪苏浙转移到新型功能区内的企业,省相关部门主动上门,重点帮扶。将跨行政区发展新型功能区建设工作,列入省政府对主导市、县的年度目标考核,年初确定工作计划,年终组织开展评估,一步紧跟一步走,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
新闻推荐
寒冬季节,忙了一天,不免手脚冰凉,全身疲惫,不妨晚上用热水泡泡脚,既能暖身又能放松身心。安徽省针灸医院老年病三科副主任医师...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