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都在为防控疫情、救治患者积极行动。在做好医学防控的基础上如何做好心理疏导?对此记者专访了安徽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双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面对疫情,群众出现担忧、恐慌、甚至愤怒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方教授表示,这一类的情绪表达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种情绪调动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顺应这种心理状态,喜欢出门的群众大多都响应了政府的号召选择居家休息,外出时都带上了口罩,是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情绪的波动影响正常生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是密切相关的,长时间的过度恐慌情绪是有害的,会大大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从而变成易感人群,对于少数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市民就有必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负面的心理情绪会对疫情的防控带来不利影响,应对疫情,调节良好的社会心态,方教授建议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去努力。
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出现恐慌心理是正常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负面信息的关注度比正面信息的关注度要强得多,具体表现为朋友圈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市民夜晚无心睡眠狂刷手机,期待获取重大的疫情信息。方教授建议大家应当尽量减少对负面信息的过分关注,将注意力集中到官方权威媒体的报道即可。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看手机时长尽量控制在1小时左右,睡前避免打开手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增强个人免疫力。
从家庭层面来说,要主动调节自己的认知。家人在一起共叙亲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视频拜年等形式进行,尽量不转发负面信息,避免形成越关注越焦虑,越焦虑越关注的恶性循环。家庭成员间做好相互监督,保证饮食、睡眠、学习、工作合理调配,大多数市民不在抗疫第一线,响应政府的号召不外出、不聚餐,做好闭门休息保证自己不感染就是对国家最好的贡献。
从社会层面来说,要相信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疫情虽然可怕,但是全社会的民众都要树立疫情是一定能够战胜的坚定信念,不接触传染源是不会被传染的。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弱、易焦虑人群和自身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尤其是做好广大病患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义山通讯员倪林)2月3日上午,和县横山矿业有限公司向和县红十字会捐赠人民币50万元,用于和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