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合肥高新区探访一直参与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合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与病毒近距离对峙的PCR检验员每轮至少要在实验室工作8个小时。既不能吃饭、也不能上厕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
2月7日,安徽发布最强硬招,全面开展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初筛,同时确定安徽首批6家医学检验实验室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除湖北之外,安徽也是全国第一个发布针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初筛要求的省份。
凌一凡 阿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 王素英 文/摄
最凶险的一步
看到“即将进入实验室”的指示之后,再往前过五道门,才能进入最危险的“样本处理实验室”。
第一道门和第二道门之间是外走廊,第二道门和第三道门之间是内走廊。走廊上摆放着紧急喷淋设备,可用于紧急状态下喷淋全身和眼睛。
再往前走是隔离区,如果你已经全副武装佩戴乳胶手套、医用帽子、N95、防护镜、一次性鞋套、连体防护服,到了这里,你就必须再戴上第二套乳胶手套。
再过两道门,就可以进入实验室的核心区——“样本处理实验室”。非常时期,实验室玻璃的连接处也都贴着厚厚的胶带。从全省各地采集来的、存放病毒样本的箱子会在这里被打开,病毒样本会被放入电热干燥箱中,在6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30分钟的样本病毒灭活。
整个核酸检测过程,最凶险的就是这一步。“因为在被灭活之前,病毒并没有被杀死。”合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总监、安徽省外籍专家李晓华说:“箱子一打开,整个空间处于污染状态。”
PCR检验员,就是一群长时间暴露在病毒面前的人。
半个小时穿戴停当
2月11日上午10点,PCR检验员李强和他的伙伴们开始按照标准程序,进入样本实验室。
“一切穿戴停当,需要半个小时。”合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负责生物安全的主管高娟表示。记者看到:在穿好乳胶手套、医用帽子、N95、防护镜、一次性鞋套、连体防护服之后,高娟还用胶布将口罩和防护服之间、防护服和防护镜之间细心的粘起来。
“全身上下所有的空隙都要用胶布绑一遍,以保证个人防护物品之间的封闭性。”检测经验超过十年的PCR检验员余娟平告诉记者:“在N95口罩和脸中间,我也会用双面胶粘一下。”
最后,高娟用签字笔在每个人的防护服上写下他们的名字和大大的“加油”字样。
决定命运的一测
进入“样本实验室”后,李强和他的伙伴黄来荣开始给样本“灭活”。
这是2月11日凌晨刚刚从淮南运抵的病毒样本。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看到,病毒样本放在一个个密封透明袋子内。一名实验员会手持酒精喷雾不断对其喷射酒精,另一名实验员则会操作样本放入电热干燥箱中。
在半个小时灭活后,实验员要在生物安全柜内对核酸样本进行提取和制备。此后,提取后的核酸样本则通过安全传递窗传至“扩增实验室”和“产物分析实验室”。
“样本制备就是提取病毒RNA,用PCR扩增仪将病毒的核酸片段进行几百万倍的复制,并用荧光物质进行染色,使其可被检测仪器迅速捕捉,并判断病毒是否存在。”实验室经理常中宝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他告诉记者:目前实验室检测的样本阳性或可疑均要进行复查,最后所有结果都需要CDC(疾控中心)确认。”
一次至少要工作八小时
“样本清单也要灭活。”实验室经理常中宝手持对讲机,隔着实验室玻璃提醒。样本清单记录了每一例样本的信息,不能犯任何错误。
在这样的环境下,PCR检验员每次进实验室至少要工作8个小时。既不能吃饭、也不能上厕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
PCR检验员余娟平记录了从第一天开始自己经手的病毒样本数,第一天是231例,第二天是340例,而最近的一次是1800例。
“不能出来,防护服有限,一出来就废了一套防护服。进去之前尽量少喝水或不喝水。”余娟平告诉记者:“时间长了,防护镜都直滴水,也不可能擦,只能等。”
实际上,从新冠肺炎一暴发开始,实验室就全负荷运转。医学总监李晓华博士连夜从美国飞回中国,加入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中。
疫情期间,30名PCR检验员三班倒,8个小时不吃不喝,24小时机器不停,最快3小时呈现检测结果,实验室日检测产能超2500人份,已经成为安徽抗疫战线的一支生力军。
余娟平1月31日晚接到要参加核酸病毒检测的任务。她在当天晚上连夜就把5岁孩子送回安庆老家并立即返回,心无旁骛地参与第二天的样本检测工作。每天和新冠病毒近距离对峙,她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我没有时间害怕,为了早日战胜疫情,再多辛苦也值得。”
新闻推荐
2月9日,义安经开区安徽卓诚科技创业园里,安徽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铜陵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对输送带上的快件进行全面消毒...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