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 2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和石莲南路交口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施工现场。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实验室。在疫情期间,该项目实施封闭式管理,正加紧建设。
“目前我们正在施工的是1号科研楼。”中建八局项目部安装部生产经理黄雪峰告诉记者:“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正处于二次结构以及幕墙施工阶段,精装修已经进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疫情期间,整个工地实施封闭式严格管理,只进不出,施工现场和生活区24小时单独设岗,工人每天发一个口罩,早中晚三次测量体温。
黄雪峰介绍,每隔两天,工地会集体采购一次,工人们需要外购的物品提前登记,一次性购买到位。
上午11点,偌大的工地食堂空空荡荡。班组长陶荣成说:“目前食堂不允许聚集,实行分餐制。工人打完饭回宿舍吃。”
按照计划,1号科研楼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工。黄雪峰表示,整个项目将有序复工,2月24日预计将进场300人;3月初至3月中旬,进场人数将达到1000人。
这些工人从全省各地赶来。为了保证安全,按照计划,所有进场工人都必须在第三方检测机构接受“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核酸检测可以节省‘外地返工人员隔离14天’的时间。按照我们和机构的约定,检测结果一天之内就可以出来。”黄雪峰说,“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我们将侧重在风险较低的区域安排工人返工。”
新闻推荐
2月19日,在亳芜现代产业园安徽万花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花茶生产流水线上精心操作。连日来,亳芜现代产业...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