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独家连线了安徽省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陈红及部分队员,陈红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确实有队员身体不舒服,出现了咳嗽、腹泻的症状,不过通过检查都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请大家放心。”
每人护理四五名重症患者
转眼间,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重症护理人已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奋战三十天了。“我们50名队员护理的都是重症患者,连续作战心理和身体上都很疲劳,根据组织安排,我们在住地休整一周后再重新上阵。”陈红告诉记者,安徽医疗队重症护理组分布在金银潭医院的6个科室,每天护理的重症患者在200多人次,也就是平均每名队员要照顾4~5名患者。
陈红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ICU护士长,有着26年的重症患者护理经验,当队员们遇到技术上的难题都会找她来做指导。而督导队员做好院感防控也是每天悬在她心里的“头等大事”。
一天晚上,一位队员出现了轻度的咳嗽、低热。“当时她自己非常紧张,担心被感染了。”陈红立刻向相关负责人进行报告,第一时间安排队员做了相关的检查。“我们要做肺部CT和咽拭子检查,但是肺部检查要等3~7天才能做,因为即使感染了也没有那么快显影。”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是煎熬的,陈红一边安慰队员,一边关注着检查的结果,一晚都没有合眼。
拿到两个都“正常”检查报告时,陈红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那几天真的很难熬,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回家。”陈红说。
休整期间进行综合分析
“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这一个月,比想象中快了许多,也比想象中难了许多。”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肝胆外科护士长樊华说,他所在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汇集了整个武汉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这里,除了协助医生做好各种检查、基础护理,也有吸痰、插管等高风险操作。
“苦一点、累一点,我都不怕。看到我们组护理的重症患者转到普通病房,然后听说出院,心里就有了无穷的力量。但听到朝夕相处的患者突然离去,心里又会很难受。不过我们还是要继续战斗,因为有更多患者需要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重症患者。”樊华说。
在休整的一周里,樊华准备整理工作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对其他队友提供点帮助,打赢下一阶段的疫情攻坚战。”
最小队员不后悔“出征”
王琪是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ICU护师,也是安徽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三十天来,她适应了穿上防护服进行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天南地北赶来的护理人员组成了一个个配合默契的团队。
“三十天的日日夜夜,感谢奋战的一线的医务人员,在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感谢太多带给我们温暖的人,感谢每一个默默配合我们的患者,感谢后方给我们的无限支持,感谢很多很多,汇聚的都是每一个感动……”王琪说,纵然艰辛疲惫,危险伴随,每当又一次战胜死神救命为安之时,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两天院里传来好消息,两例患者拔管成功,更多的患者出院,让他们有了更坚定的信心,一切都在好转!
有人问她去武汉那么危险后不后悔,王琪说,“再累的时候也没有后悔的念头,国之大事义不容辞,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生命是最宝贵的!”
调整状态迎接下轮战斗
“最大的愿望就是睡个好觉。”这一个月,每天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下班后,董芹芹从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晚都要醒好几次,看下手机,怕睡过了。”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主管护师董芹芹说,会用这几天休息的时间迅速调整好状态,为下一轮的奋战打好基础。
董芹芹坦言,在这里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所以上班的每一秒都是神经紧绷的状态,每一刻都注意着各种监控仪器。从来不过敏的她,也因为频繁的酒精消毒,加上长时间穿戴两层不透气的乳胶手套,导致手部一度出现严重的湿疹。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董芹芹坚持用日记记录抗疫前线的故事,每一篇日记都有上万甚至几十万的点击量。“每一条留言带给我的都是感动和震撼。全国人民都在为了同一件事在努力在付出,正是大家的团结一致和万众一心,才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谢谢所有人的关心和付出,那句‘一线有你们,背后有我们’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动,我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等到疫情结束,拿到属于我的那份最好的奖牌——平安回家!”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叶晓
新闻推荐
10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页,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服务近千万人次。疫情期间,...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