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我是边检民警,我必须上。”面对境外来势汹汹的疫情,安徽黄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刘西海选择向险而行,奔赴上海进驻机场接送安徽老乡回家。
在口岸疫情防控风险陡增的情况下,连续高强度工作,全程与高风险人群近距离接触,让一大批入境赴皖人员安全舒心地踏上了归途,更为安徽人民筑起了一道“外防输入”的坚实防线。
去口岸主战场,接安徽老乡回家
3月31日中午时分,在与随车民警敬礼致意后,刘西海目送着转运车辆缓缓驶离,重任交接之后,他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可很快就迈出了紧张的步伐,几乎是小跑着回到了浦东机场安徽执勤点,在这里,还有源源不断的入境赴皖旅客等待着他们去接转。
这是刘西海进入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上海工作组的第15天。3月16日,刘西海所在单位接到命令,要选派人手到上海,接转在此入境赴皖的旅客回家。
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口岸成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虽然内心也有过紧张和担忧,但这种情绪很快就被热血消解。“我是边检民警,我必须上!”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单位的业务骨干,刘西海主动请缨,要去口岸主战场,去最危险的地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守卫国门,筑起疫情防控的前沿防线。
来到上海后,刘西海被分配至入驻机场安徽执勤点的现场组,担任小组长,负责执勤过程中的协调分工、现场维护、旅客安抚等工作。
一开始,刘西海入驻的是虹桥机场,彼时,虽然入境旅客在飞机上已进行过一轮的初筛,有疑似症状者会留在上海隔离,但其他旅客则根据其出发地的风险等级,在护照上分贴“黄标”和“绿标”。“不管贴的是黄标还是绿标,只要是安徽籍的或者去安徽的旅客,我们都要接待转运。”
穿着防护服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
刘西海在上岗前2小时尽量都不吃不喝,以便不用上洗手间。“我们有队友准备了成人纸尿片,工作组也提供这类物质。”刘西海说,但是一天下来,在没有喝水的情况下,也不用去厕所。脱下防护服,身上全是湿的;取下护目镜,里面全是水滴雾蒙蒙的,拿掉口罩,脸部、双耳都是勒痕;摘下手套,双手已被汗水浸泡得皱巴巴了。
忙碌是刘西海的工作常态,特别是进驻机场的前几天,人手非常紧张,上完一个班,做好交接工作,工作时间往往都超过10个小时。即便下班了,刘西海还要不停地接打电话,沟通车辆安排、物资保障等工作事宜。而就在这段时间,入境航班尚未大面积取消,入境赴皖的旅客源源不断地到来。
让旅客回家之路走得更快更舒心
每一名入境赴皖人员在等待时期能舒心一点,下飞机后能更快一点回家,特殊旅客都能获得及时的照顾,背后都包含着刘西海和他的队友的心血。“既然我是一名小组长,就要既照顾每个队友的健康和安全,又要让每一名旅客快点回家。”
熟悉工作流程后,大部分旅客都能获得及时的帮助,但对特殊旅客进行精准研判,妥善处理,给刘西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些旅客有的已经在路上走了两三天了,飞行时十多个小时不吃不喝,落地后还要接受各种检测问询,出现一些小情绪在所难免。一旦有旅客出现不满情绪,刘西海都会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送上安徽老乡的问候,用微笑抚慰他们的疲惫和焦躁,以便检测登记工作能高效顺利完成。
“因为我是组长,要与其他执勤点协调对接,有一次快要发车时,又来了两人,我就对车上座位进行了重新分配,这两人没等多久就上车了。”看似简单的调配,刘西海不知拨打了多少电话协调,只为了让大家都能尽快回家。
一旦执勤点来了老人、孕妇、留学的孩子,刘西海都会格外关照。3月23日深夜,两名留学生抵达虹桥机场,刘西海叮嘱队友打来盒饭,两人吃着吃着就哭了。
在刘西海和他队友的努力下,独行的85岁老人、即将临盆的孕妇等多名特殊旅客,都安全顺利地回到了家乡。
守好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安徽第一关
“我们都来自安徽,目标是一致的,接家乡人回家。”刘西海说,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门,但每个人都积极主动,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每一项工作。
刘西海取胜的信心除了来自队友,也来自旅客。这些旅客飞行了十几个小时,抵达后还要接受一关又一关的询问和检查,但大部分都没有怨言,配合工作。3月19日,还在虹桥机场执勤的刘西海,被一位旅客的爱心举动暖到了。“接到了一名从澳大利亚回国的留学生,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满意,临走时硬要塞给我一盒润喉糖。”
此次前往出征时归期未知的“疫线”,刘西海还抛下了妻子和幼子。“我在电话里都不跟他们说自己在上海的工作,以免家人担心。”在外防输入的严峻时期,像他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安徽边检民警还有很多。在省内口岸关闭期间,在国门“疫线”,安徽边检选派一批民警分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驻点机场,接转入境赴皖人员。“安徽早已清零了,我们要守好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关,不能对前面无数人的工作成果造成损失。”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勇 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300名队员乘机抵达合肥。来自我区的两位医疗队队员杨庆凤、刘娜随飞机经过“...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