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钧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近日,记者采访了安徽大学教授陈广忠,请他谈谈有关“清明”的文献记载与文化传承。
安徽大学教授陈广忠是研究“二十四节气”的专家,他介绍说,清明,是第8个节气,在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关于清明的记载,最早见于《淮南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东南曰景风。”立夏时的东南风,温暖而清新。叫“清明风”,又叫“景风”。清明的节气名称,应该是由“八风”的名称转化而来。《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说:“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意思是说,春分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乙位,清明之风吹来,它与十二律中的仲吕相对应。《汉书·律历志下》:“中昴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清明,胃一度,十七分退一。”《周礼注疏》中说:“三月,清明节,谷雨中。”就是说,清明、谷雨二个节气,规定在农历3月。《礼记注疏》中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孔颖达、吴澄解释了“清明”命名的依据。《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太阳日影的长度是:“清明,六尺五寸五分。”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淮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扫墓祭祀的好时节。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也正说明了清明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近年来,安徽肥西经开区持续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