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一八年仲夏,在众多摄影爱好者的热切期待中,孟伟同志的摄影作品集《寿州阳春》经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终于与大家见面了。从此,这位摄影家在历史时空中定格的一个个或气象恢宏沉雄壮美、或见微知著精妙绝伦、或情趣盎然鲜活乱蹦的片段,以图像形式成为人们把那段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特定人群、事件、风物,以及特定的历史经纬、月序年轮,留下了珍贵的印迹。
《寿州阳春》的作者孟伟,网名寿州老梦,是从上个世纪末叶开始涉足摄影的,属于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位摄影家。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孟伟从部队转业到寿县文化馆工作。文化馆的业务,艺术门类繁多,诸如: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曲艺、音乐、舞蹈等均有涉猎,孟伟思前想后、斟酌再三,毅然决然专注于摄影。
有一次六安行署文化局面向全地区文化馆(站)工作人员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消息一出,他第一个找单位领导请求参加,并且报了摄影专业。培训归来,他立即买了一架新相机和有关摄影书籍。通过刻苦钻研,认真打好理论基础;观赏大量摄影图片,或是参与摄影展览,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体味优秀摄影作品,汲取摄影艺术营养,加强自身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又从工作实践中思索琢磨,研究选景、视觉、光线、变焦等技术性问题,抓拍世情风物风貌,摸透其技法和技巧,循序渐进地步入艺术摄影,慢慢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在春花秋月的变迁轮回之中,孟伟为了摄影往往夏冒酷热、冬踏冰雪,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平日里,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便手持相机,背负背包和三脚架,穿街过巷、走村串户,方才有了《踏春》、《遐思》以及《古城小子》和《乡村茶馆》;每每天不亮就起床,爬上古老的城头,抓拍美妙的晨曦、静候朝阳的喷薄,这才有了《靖淮晨韵》和《寿阳霞光》;奔向广袤的乡野,捕捉那叫喳喳的喜鹊栖息牛背的瞬间,拍摄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村姑倩影,且才有了《一起走过》、《天地之间》……
谁能想象,为了拍摄《寿州阳春》扉页上的那幅人们看了感到十分震撼的“寿县城廓”全景照片,他是趴在没有任何安全设施的农用飞机上,冒险进行航拍的。
多少年来,孟伟四处奔波、辛勤劳作,曾经亲临舟山拍沙雕、数趟黄山摄云海、旅游南下逛沪杭、自费北上登长城、自驾进藏越高原、驱车前往尼泊尔……
就这样,而今已是寿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的孟伟,如他当年所思所愿,艺术摄影成了他的拿手绝活,成为了一个声名鹊起的摄影家。
摄影,作为一门以光线为手段的映像艺术,其本体决定了对社会生活和历史真实的视觉见证和指认功能,通过对生活空间的强制性插入,截取和凝固一个又一个真切而又不可重现的时空片段,成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视觉化的“影像志”。《寿州阳春》是摄影家身体力行,用镜头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被摄对象挂起钩来,在个人的摄影行为中,直接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集中与统一,其艺术创作活动在揿动快门的瞬间便告一段落。然而,就是这一瞬,绝对需要“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功底。作品《寿县古城墙》(又名“金汤巩固”)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这幅作品,曾经入选“魅力安徽——走进美国亚裔传统文化月”摄影展,并且受到广泛好评。然而,个中胜景又当如何鉴赏?画面蓝天白云莽莽苍苍,在它的映衬下,古城墙以其粗砺磅礴的气势,烘托渲染出县城的一座地标性古建筑;在画面能及的古城墙尽头,依稀可见城门楼紧衔着一片青翠欲滴的树林,显得风光无限旖旎多姿;画面的左下方,凸显一只硕大无朋的侧背坐姿令人望而生畏却又生爱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夺人眼球。这里有“铁石梅花气概”,这里有“山川香草风流”,这里更有那作者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和忘我工作的辛勤汗水。
在《寿州阳春》里,摄影家的镜头以他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的精细触角,通过多角度地描述,展现一些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美及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绽放》一图,取景自然平实,毫不铺张扬厉。铁匠们皆是一副好身手,光膀抡锤,铁花飞溅;引得拍摄者激情四射,捕捉瞬间,以此表达他对劳动者们深挚的敬意。或许这门营生今天已经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推动农耕文明产生重大飞跃、取得快速发展进步的价值意义,这就更加显示出该件作品的不可多得。
作品 《浣云》中,彩霞染红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一道道波纹涟动起伏,一波才动万波随的翩翩然,仿佛一首首情诗绕着缱绻的柔肠袅袅依依地飘向无穷无尽的浩瀚。让人不禁展开想象的翅膀:那是西施正在浣纱么?心随影动,相由心生,慧眼所及,即成意象。此件作品,放在天大地大的悠远无垠背景下,凸现出人与水的亲密无间,隐去天地之间转折关系的内涵,反使画面分外简约十分含蓄,情致婉转别有天地。作者把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赋予新的意蕴,使司空见惯的景象增添神秘化色彩,任人揣摩、品味。
作品《童年故事》,拍摄的是一群家住淮河边上的少年。瞧,他们陶醉在碧波荡漾的河道里,忘情地玩耍,溅起层层浪花,令人喝彩的同时又有些许担忧:“孩子们,当心点。”这一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画面,欢乐中蕴涵着醇厚,质朴中透露着灵动,让人在不尽的咀嚼和回味中穿越时空,在新旧语境的变换和交汇中感悟影像——活脱脱就是自己顽皮嬉戏的孩提时代!
作品《君子故里》,以瓦埠镇为背景。那里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贤人之一宓子贱长眠地下的所在。泰山孔庙门前有孔子“望吴圣迹”牌坊;当年,宓子贱出使吴国客死瓦埠,孔仲尼站在那里望的就是他。这张图片看上去好像是闲逛随拍,一群学生模样的孩子,行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沐浴着老街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记录下这里绵延不绝的乡土民风。
作品《童年记忆》,选景于古城北门口一侧,一位老汉慢条斯理地摇动一台爆米花机,旁边有个小姑娘倚着一根电线杆,瞧她那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和那急不可耐的神情!而蹲在地上的那位大娘,好像在跟她说:“丫头别急,香喷喷的爆米花很快就要出来了”。他们尽管生活在这种与当今年代恍如隔世的昔日尴尬环境,却依然充满希望地过着有滋有味的小日子。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有句名言:“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文学作品如此,摄影作品也不例外。这是因为,艺术都是相互贯通、渗透融合的,而且是由前人大师用他们传承文明的醒世之作和深厚的理论根底所证明了的。就拿孟伟摄影作品来看,往往一个视觉的选择、一幅画面的敲定中,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既熟悉又陌生之感,但经默默品味细细思量后,领悟到他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比如作品《秋鸿》,就画面而言,一道雄伟壮观斑驳陆离的古城墙占据了这幅作品的大部,远处依稀可见的城门楼上,蔚蓝色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两行大雁组成一个“人”字,朝着同一个方向飞翔。它们飞向美好、飞向希望……将大雁的成行之态和城墙的逶迤之势渲染得淋漓尽致,一动一静浑然天成,也将所要表达的意境勾勒到让看客意犹未尽的程度。假若再把它和作品《瓮城的天空》联系起来看,古朴苍凉而又荡气回肠!定睛画面细赏,瓮城内可窥的天空,那一片高远的湛蓝,像一种方向牵动着我们的视野前往,又像一种力量引领着我们的梦想和雁阵一起奔向远方,不免让人更加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古人建筑智慧的光芒,激发今人直插苍穹的理想和拼搏奋进的欲望。这恐怕也是摄影家有意把此两件作品安排在一起的初衷吧?
《寿州阳春》精品荟萃,一次次快门的背后是作者多少年来以镜头洞察社会、以心灵感悟人生、以瞬间凝固真实的深厚积淀!摄影家把摄影镜头对准了最为平凡普通的人物和景色,感受着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风俗民情,以及平头百姓们日常事务和生活……然而让我们感到十分可贵的,影集中看不到那种标签式的、跟风式的、主题内涵一览无余的照片。作者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自自然然状态下的写实画面。唯其如此,方可真正担当起见证历史、指认真实的影像纪实使命,才能拍出真正历久弥新的作品。值此,再回头看看孟伟的摄影历程,在他经年累月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从较低层次的“要我学”,到厚积薄发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再到能为“摄影艺术培训班”学员们授业、传道、解惑,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动容、令人敬佩的华丽大转身!
如今,孟伟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南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寿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其摄影活动在放眼全国的同时,始终是以寿州古城、县辖乡镇为中心,全方位、多视角地记录了三十多年间城乡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应该说,这是摄影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对影像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他对摄影本体的深刻思考,一并融入了这个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表现了作为一个摄影家特有的热爱家乡关注乡亲和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并由此证明了他一如既往信念笃钟的镜头指向——他是深吻寿春大地的乡土儿郎,丝毫不敢忘记寿阳故里的培育滋养,从寿州的春天露珠到寿县的冬日阳光,都嵌在他丝丝白发和那人生如歌的岁月上。
陈得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进入安徽省驿达高速公路服务区,一块写着“体温检测服务点”的标识牌便映入眼帘,旁边还附有清晰的二维码。经依次...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