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记者从省消保委获悉,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和生产生活的逐步恢复,教育培训消费类咨询投诉数量明显增多,霸王条款、虚假承诺、违规经营、拖延退费等问题突出,消费者反响强烈。省消保委发布2020年9号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警惕培训机构模糊退费规则,别轻易将身份证、银行卡等账号给商家,尽量避免权益受损。
签订合同要慎重
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注意选择信誉良好的机构,签订合同要慎重。消费者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或相关平台查看教育培训机构的信誉、口碑,对该类机构的师资力量、加盟信息作核实,对机构教学环境做实地考察。把经营者有关宣传及口头承诺写入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在实际的投诉案例中,有些经营者明确拒绝消费者更改格式合同内容、不允许消费者试听课、不明确培训地点、环境以及师资力量等,消费者应注意其违约风险。
缴费容易退费难
据介绍,退费从法律层面分析其实就是提前解除合同,如果一方不同意,则需要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来定,如果需要强制解除合同,则需要消费者举证对方存在违法情形,如果消费者认为商家的违约金过高,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来进行调整。消费者需要做的是,别轻易将身份证、银行卡等账号给商家,要留心对方下载的是什么软件、签订的是什么合同,尽量避免权益受损。
消费者付款后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若未保留收费凭证一旦出现问题,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从具体投诉来看,预付式消费中存在的侵权事实主要有商家夸大宣传吸引客源、拒不兑现宣传承诺、商品或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设置霸王条款、变更后的经营主体拒绝承继原有义务、设置较高的退款门槛、诱导消费者办理各种贷款、商家倒闭跑路等情况。受疫情影响,经营者不能正常营业,导致相关纠纷增加。
变更合同需协商
受疫情影响,商家存在压缩减少课程、线下培训改为线上培训等行为,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实际,对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等影响,及时有效和商家做好沟通协调,必要时可以提出取消、变更培训服务,如退费、补课等。
若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收集整理相关证据,及时向消保委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省消保委同时警示,经营者诚信经营,妥善处理消费纠纷。不得以诱导、欺骗等方式销售产品和服务;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强化师资力量,不得擅自更改教学内容,不得故意拖延退费或设置不合理扣费项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徐琪琪
新闻推荐
本报北京讯近日,多省份密集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同时,为增强基金支撑能力,增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城...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