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李坑古镇去游玩,完全是受了江西朋友的蛊惑:李坑绝对是江西地区小桥流水人家的代表。而我恰恰对小桥流水式的诗意生活充满了向往,于是一拍即合,便驱车前往李坑。
李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秋口镇。我们从婺源县城出发,大约30分钟的车程,便到了李坑。李坑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算是一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古镇,正是由于“无人识”而没有受到外界的纷扰,所以这个小镇充满了诗意的宁静。进了村口,我们仿佛走进了李坑的胸襟:一条清澈小溪像一管长长的墨笔,沿着中街路往前轻轻一挑,便弯弯曲曲地将两岸的徽派建筑轮廓画了出来,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沿着小溪流淌的方向,我们踩着青石板走进了李坑街巷。从明清两朝一路走来的栋栋民居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一寸寸地铺展在视野中。李坑曾经隶属于安徽,因此,古镇中几乎随处可见徽派建筑。这些房屋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平面布局则规模灵活,变幻无穷;空间结构和利用上,则造型丰富,突出韵律之美,马头墙、小青瓦成为标志性文化元素。石雕、木雕、砖雕,皆雕镂精湛;格扇门窗,方柱石基,皆富丽堂皇!我对李坑的古建筑深感兴趣,因为那些高墙深宅总是给人以建筑美学的滋养。这些古民居,四周均用封火墙围起。宅院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深宅里多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子孙繁衍不息,房屋进深也就不断延伸,故古镇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而“李坑”,也正是一个以李姓聚居的古村落。
深宅大院装满了故事,而临溪的众多民居,则长满了诗意。街巷间的青石板光滑而斑驳,透着时光的繁华与岁月的沧桑。沿着青石板,可以任意走进一户古镇人家。每户院中,几乎都有一个用竹篱圈建的小菜园,翠绿的竹管纵横写意,引来汩汩山泉,滋养着园中的各种蔬菜及五颜六色的鲜花,使小院人家平添生机且小资起来。有的院中居然有暗河流经,清澈的溪水在狭仄的青石缝间流过,淙淙作响。石凳上,老翁和老妪轻摇蒲扇聊着天。石凳旁、花丛下,卧着一只大黄狗,微闭二目,悠闲地打量街面上的行人。
“坑”在赣东北意指“溪”。李坑自然以溪流著称,古镇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或明或隐,或宽或窄,唯一相同的,就是溪水清澈见底:不但水底游鳞可数,甚至可以查出水草的叶瓣!几位农妇在溪边浣洗,背影被涟漪荡漾开去,像极了一幅画!溪边的古树搭出了一片荫凉,几只竹排就像随意泼上去的墨点,悠闲地诠释着水乡的情致。有水便有桥,桥是古镇的经纬。李坑的桥,材质因地制宜,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将两岸民居揽于怀中。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从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更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盛事。至今,镇中仍可看见“昌荣万代”的匾额。巨贾名流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眼前的一片粉墙黛瓦、高檐耸峙、斑驳古旧的徽派建筑,更有古镇人与众不同的胸襟:古镇的高宅都削去一角,因为在李坑人的意识里,自家屋角过高过长,会对邻里造成不利影响,于是便有了“李坑屋角削一半”的美誉。这让我油然联想到安徽著名的“六尺巷”典故:“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而镇中的一副楹联,则进一步写照了这种胸襟:“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中存一点子种孙耕。”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出李坑,站在高坡之上回望古镇,满目青山之间,小桥、流水、人家;天光云影之下,粉墙、青砖、黛瓦。我深深膺服于古镇的旖旎绝美,更感叹于古镇的博大胸襟!钱国宏
新闻推荐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31省份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录得负增长,14地降幅超20%,而湖南、安徽、江西等15...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