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他成为安徽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踏上了疫线征程;3月31日,他和其他队员圆满完成驰援任务,乘坐专机返回合肥。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中国科大附一院重症病房的护士王佳佳再一次感受到了职业的荣光,而他所居住的义城街道也将他推举为义城好人。
放弃休假他毅然选择出征“疫”线
这位来自定远的80后小伙,是中国科大附一院重症病房的一名护士。接到出征电话时,他和爱人正带着孩子在父亲家过节。“一开始,我被安排在第二批出征,”谁知当天夜里11点,王佳佳再次接到电话,“因需要安排在首批出征。”
得知出征具体时间后,王佳佳将此事告知妻子,虽然妻子有些不舍,但依然替他收拾好行装,将他送上了前往疫线的列车。
“进入病房前,心中还是有些害怕,不过,进入病区,看到患者无助的眼神,瞬间就消除了顾虑。”王佳佳在出征日记中写道,“交接班的时候,13床的大妈努力向我们点了点头,我们告诉她,别怕,有我们在!从病房出来后,脱下防护服,贴身穿的衣服已经湿透,来不及换下就直奔卫生间,非常时期,我们要将物资消耗降到最低,给更多需要的同志们”。
2月2日,冲锋“前线”的王佳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零开始他与队友培养战疫默契
在金银潭医院,来自安徽的50名重症护士分散在不同的病区、班次。王佳佳和其他几名护士搭伴组成了新的重症护理团队,四个班次的医护人员共同负责南楼五层这一病区30多名重症病人的监护工作。
“1月29日上班时,接手的ICU病房是临时成立的,所有规章制度几乎从零开始,团队搭档来自不同医院,彼此还不熟悉,需要磨合。”王佳佳说,重症监护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团队意识非常重要。
在新病房,除了团队的磨合外,护士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供氧问题。病房是临时改建的,氧气压力不够、管道供应不足,再加上病人多而且都需要高流量的给氧,供氧保障紧张。“有一天突然来了11个病人,为了保障新来病人的吸氧,护士们不得不用人力去挪氧气瓶。估计有100多斤,护士们都扛不动,只能一点点挪。”于是,王佳佳承担了更多的体力活儿,“脏活累活不能让小姑娘干”。
因为是特殊时期,重症病房护士的工作比以往更加繁琐,从病人治疗、护理到吃喝拉撒、打扫卫生、帮病人清理口腔、喂饭等,这些原本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活都需要护士来做。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完成一些更重要的有技术含量的操作,如呼吸机参数的调节、血液净化、心电监护。
克服压力他再次感受到职业荣光
“新冠肺炎,不仅是对病人的身心折磨,对我们医护人员也是。”王佳佳坦诚地说,在武汉这段日子最难熬的是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每一次换班回到酒店,躺在床上会感觉自己无法呼吸,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失眠。”
可一旦穿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走向病房的他和同事又像打了鸡血一般,一忙起来就停不下来。“重症监护的特级护理每15分钟要观察一次病情变化,30多位病人,每15分钟巡视一次,巡视完了还要写记录、做治疗、给病人吸痰或者处理其他事情……基本上一个夜班连板凳都坐不下来。”整个救援过程中,最让王佳佳触动的是,一位13床病人的“疑问”。
“为什么我觉得你的名字很熟悉,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你?”2月底,这位入院二十多天的13床病人向王佳佳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你快康复了,我同事在护理你。”面对病人的疑问,王佳佳轻描淡写地带过,却隐瞒了背后的故事。“这个病人入院时情况挺危急的,昏迷了十多天,上了两次人工肺。”王佳佳告诉记者,这段危险期他一直负责照料该名病人,直到其好转才转移到其他病房。
王佳佳说,这次救援他收获最多的是病人的信任,“是无条件地将自己生命托付于你的信任。”离开前一晚,王佳佳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是一名护士,我在宣读誓言时激动不已;经过这次战疫,我觉得我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职业荣光。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新闻推荐
5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报道一滴泉水,晶莹剔透,从海拔1629.8米处启程,流入山涧,在皖南汇聚为新安江,百转千回于...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