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
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网络约车……面对“数字化生活”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记者通过电话、邮件及微信等方式了解了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多个地区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的“数字化生活”情况。
不会操作智能手机 疫情期间处处不便
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需要扫健康码,但部分老人使用非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操作,导致出行不便。
生活在上海市的林爷爷说,疫情防控期间去医院配药,都需先预约才能挂号。尽管医院的导医台旁边放置了说明书,写清楚了预约挂号和看病的步骤,但大多数老年人尝试后还是失败了,好在医院有专人对他们进行帮助。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老年人长久以来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在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疫情之前尚能维持,疫情出现后服务业窗口作用削弱,为减少接触改为线上服务,点餐、挂号、政务……不少老年人懵了,跟不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在‘数字化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
数字产品忽视诉求 无形增加触网负担
根据《半月谈》报道,在相关调查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95亿人,而农村老年人“经常上网”的占比约0.9%。老年网民数量城乡差距明显。记者也注意到,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现在的智能设备,还停留在传统的生活模式中。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西洋河村的刘奶奶只会使用按键手机打电话,如果需要视频聊天,就由同村的亲戚带着手机过来,帮助她和子女视频连线。在刘奶奶生活的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基本没有“数字化生活”的影子。
有些老年人虽然可以使用微信基本聊天功能,但网购、打车、手机支付等这类流程稍微复杂一点的操作对他们来说仍然比较困难。
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刘爷爷已经学会了微信聊天,却被社会保障资质审核的流程卡住了。这一流程需要在线上完成,但刘爷爷实在不懂如何操作,最后在年轻人的帮助下才完成了。
除了使用智能设备存在障碍以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老年人的数字素养难以匹配复杂的新媒体环境。
在子女的帮助下,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的张阿姨学会了使用微信支付,她也乐于使用这种付款方式,但有一次她在某视频中看到网络支付会导致银行卡被盗,她便拒绝再使用微信支付了,除非是在子女的陪同下。除老年人自身原因外,数字产品不适用也增加了老年人“触网”负担。张阿姨吐槽说:“几年前,女儿给家里买了一台网络电视机,打开后操作界面太复杂,找个想看的节目特费劲。”无奈之下,她只好又把老电视搬了出来。
数字需求因人而异 学习意愿至关重要
不过,并不是每位老年人都有强烈的数字需求或者遭遇了“数字困难”。安徽省滁州市的小刘这样描述生活在农村的爷爷的生活——不需要数字设备,没有遇见“数字困难”。“农村可以实现食品上的自给自足,如果需要进县城购买其他物品,坐车也都只收现金,反而不接受扫码支付。村子里也接入了互联网,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基本的老年机和普通电视已经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但在信息化程度越高和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老年人的数字需求可能更明确。
有业内人士称,老年人在听力、视力、记忆力等方面有其年龄特点,目前大部分手机软件专注于青年和中年群体,在产品设计上缺乏对老年用户的考虑。目前还处于传统社会向数字化社会逐渐过渡的时期,一些机构和商家为快速发展,在设计理念和产品功能上一味追新求变,没有兼顾老年用户的习惯。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那些没有身体限制和有实际学习需求的老年人,更多还是应该靠老年人的家人进行教学指导,进行“数字反哺”。但对于“数字反哺”来说,不仅需要教学者有耐心和时间,还需要老年人有较强的学习意愿。 据《法治日报》
新闻推荐
上市首日最高暴涨十倍,注册制后“18罗汉”造福了哪些投资机构?
记者|明超琼编辑|张一诺2020年8月24日,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个里程碑时刻。创业板终于迎来了注册制下的首批上市公司,18...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