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兰和李志云夫妇。
付杰在接受采访。
清风寄相思,细雨化缅怀。清明临近,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负责人付杰接到的捐献意愿多了起来。从事遗体器官捐献接收工作30年,他见证了安徽省遗体捐献工作进展的全过程,也成为全省第64位登记志愿者。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省共有4处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捐献数量已达1万多例。
从事遗体器官捐献接收工作30年,自己也签下捐献书
少有人知道,“春分日”和安徽省一个特殊群体有紧密联系。
“遗体器官捐献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重生’,也用大爱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贡献。”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负责人付杰介绍,为了缅怀他们所作的贡献,从2014年开始,安徽省将每年的春分日定为“全省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缅怀活动日”。
清明节临近,付杰接到有关遗体器官捐献意愿的电话也多了起来。从1994年从事遗体捐献接收工作至今的近30年,他也成为安徽省该项工作的见证者。
“一开始安徽省每年的遗体器官捐献数量是个位数,很多人对捐献者不理解。”工作中,他接触到很多捐献者即便自己有意愿家人子女也不同意。“其实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自己也是一名登记志愿者。”聊起自己签署的遗体器官捐献书,他说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
“当时我正在和一位白血病患者联系,他问我说:‘你是从事遗体捐献接收工作的,你自己有没有捐献呢?’当时,我脑子就一懵,因为年轻我没考虑过这件事。”认真思考后,付杰就对妻子说起想要捐献遗体器官的意愿。“她当时就哭了,以为我身患重病和她交代什么事,后来我也仔细和爱人解释了想法,于是她就签了字。”如今,他成为全省第64位办理遗体器官捐赠手续的登记志愿者。
让他没想到的是,2017年,远在老家的父母也向他提出了遗体器官捐献的意愿。“当时是国庆节我回老家,我爸突然叫我拿两份遗体捐献申请表给他,说自己想好了为医学事业做一点贡献。”就在付杰父亲填完申请表的半个月后就因为突发脑梗离世,其遗体(角膜)被成功捐献。而后,付杰的二弟、三弟也都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采访中,聊起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几度洒泪。
祖孙三代均办理遗体器官捐赠手续,老夫妻自筹艺术团宣传“三献”
在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有一个特殊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数百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这也是安徽省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刚刚过去的3月20日,前往参加春分日遗体器官捐献活动的张泽凤数了数纪念碑,心里感慨万千。“2009年我公公捐献遗体的时候这里才一块碑,现在已经写满了三块。”
张泽凤是合肥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工作之余她一直坚持做红十字志愿者几十年。“早在2005年,公公就和家人表达了遗体器官捐献的意愿,当时包括家人都不理解,想劝老人改想法。”但老人坚持遗体捐献,并反过来劝慰家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公公有了想法之后,张泽凤的婆婆也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且老夫妇生病去世后均实现了捐献。“也是受他们影响,前几年,我和丈夫也来签署了捐献书,希望死后这些器官还能救其他人,这也是我们延续‘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在张泽凤的影响下,一直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女儿也表达意愿,祖孙三代均办理遗体器官捐赠手续,他们的故事也影响了一大批身边的爱心人士。
合肥老夫妻周美兰和李志云在退休后,也一起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不仅如此,他们还自筹资金组建一支宣传“三献”的志愿者艺术队伍,自编自导自演许多经典的文艺节目,走进社区、养老院传递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及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我们想得很开的,一方面角膜、器官能救助别人;另外一方面也能为医学发展作一点贡献。”
安徽省共有4处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捐献量已达1万多例
从2012年开始,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也正是那一年,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成立,这也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一处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
目前安徽省已有4处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其他三处分别设在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以及安徽理工大学。
根据统计,目前全省遗体器官捐献的数量达到1万多例,仅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就办理近5000例登记志愿者,成功接受659例无偿捐献遗体。“应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每年遗体器官捐献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其中有不少是‘70后’\‘80后’这样的年轻群体。”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梅梅通讯员 程焱
新闻推荐
最近,合肥工业大学因“4年内密集出走7位院长级学术大咖”一事颇受关注。除了人才流失问题,合工大在学科建设层面也遭遇强烈...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