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本年度的上海车展开幕。本届车展的宣传语是“拥抱变化”,车展上各家车企如果没有电动计划和相关平台,都不好意思与同行打招呼。而IT企业、地图公司也通过高调发声拥抱变化。
华为让汽车走进手机线上线下“店”
4月17日夜,极狐在车展没开幕时就打响了“拥抱变化”的第一枪。其发布的纯电智能轿车阿尔法S华为HI版搭载华为鸿蒙OS和高阶自动驾驶ADS系统,拥有3颗华为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可支持400TOPS超强算力,能够满足城市全场景自动驾驶。发布之前,这款车还在城市里进行了实际路况的无人驾驶测试。从测试时拍摄的视频看,该车实现了真正的自动驾驶,能够应对鬼探头、避让车辆、避让行人等多种情况。
牵手IT企业,拥抱智能化方面极狐并不孤单。本次上海车展仅华为就下了个“双黄蛋”。并且,相对于极狐,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或许更彻底,毕竟华为已经把赛力斯SF5标注华为智选,挂上了自己的消费者业务网站开始网售,21日起在华为的一些体验店也能看见这部车了。这部车不仅搭载了HUAWEIHiCar全场景智能互联系统、HUAWEISOUND音频,而且还搭载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
相关产业深度参与汽车的智能转变
车展期间抢车企的风头,为汽车业带来变化的远不止华为。
AI芯片企业地平线在上海车展首日发布了全场景整车智能方案。当天,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与地平线机器人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地平线将为江淮汽车集团提供“芯片+算法+工具链”整体智能汽车方案,包括智能驾驶处理器、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视觉感知算法、地图众包和定位、智能座舱、数据闭环等整体解决方案。
抢夺汽车智能风口的不仅有做芯片的、做IT的,还有做无人机的。大疆旗下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也在车展开幕当天正式亮相,展出了大疆智能驾驶D80/D80+、大疆智能驾驶D130/D130+、大疆智能泊车等驾驶场景下的智能解决方案。大疆宣称,搭载自己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将会在今年上市。
与芯片企业、IT企业相比,地图商对智能驾驶的介入更顺理成章。四维图新的全新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和智能座舱芯片也在19日首次对外亮相。除了在高精度地图上赋能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外,四维图新也谋划接管“驾驶员”的位置:结合高精度卫星定位、融合定位等技术,进入车辆控制系统进行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分配,优化传感器资源,实现传感器前融合,为用户提供面向全场景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同时,四维图新也把对软件算法、产品技术的深入理解,结合到芯片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系统芯片SoC、车规级微控制器MCU芯片、车规级微机电系统MEMS芯片、车载功率模拟IC也在本次车展亮相。
奔驰宝马
传统强者加速电动化布局
之前在多数消费者印象中,对智能化、电动化更热衷的多是特斯拉及蔚来、小鹏等所谓造车新势力。而传统的强势车企对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变动作是稳健的。
而本届车展上以奔驰、宝马为代表的传统强势车企也加快了拥抱智能、电动的变化。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铭就在车展上表示:“我们在本次车展带来了全新EQS纯电轿车、全新EQB纯电SUV与全新EQA纯电SUV3款纯电新车,强势开启“梅赛德斯-EQ之年”,加速品牌电动化布局。”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车展上表示:“我们将继续提供与客户生活完美融合的出行解决方案——更加数字化、电动化和可持续化。宝马致力于打造最绿色的电动车。”宝马宣布,到2023年公司计划在全球提供约12款纯电动车型,纯电动车型将覆盖几乎目前BMW品牌进入的每个细分市场。此次车展亚洲首发的BMWiX就采用了全新一代数字化架构和感应器系统,数据处理能力是目前车辆的20倍。
可以说,无论是积极探求还是被市场潮流所推动,车企们面对智能化、电动化的趋势已经做好主动或被动的准备,这次车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但无论怎样变化,安全出行这个汽车的底线,不能在追求变化中放松才是拥抱变化的前提和根本。华商报记者 江小红
车市观察
靠舆论赢来的道歉终结不了“车顶维权”
因为舆情的汹涌和多家央媒的连番发声,“不妥协”的特斯拉连夜道歉了!
这起上海车展首日发生的热点事件,因“车顶维权”的女车主被行政拘留5日和特斯拉道歉“争取让车主满意”暂告中场。
特斯拉争取让“车顶维权”的车主满意,但是否能让其他发生“失控”的特斯拉车主都满意?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不能靠特斯拉的愿不愿意,或者下一个车主以其他更新的维权方式来实现。
自女车主站上车顶的那一刻起,网络上就出现了“不理智”“车闹”“过激”等道德评价。不少人都会问,她为什么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来维权?其实,在很多车主看来,这个看似极端的行为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女车主所在区域的郑州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三次调解,特斯拉拒绝提供行车数据。如果不是费时费力还未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想必女车主也不会选择站在车顶维权吧!
此事件中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点,智能汽车的检测问题,这也是通过诉讼维权所需要的一个重要证据。但很抱歉,智能汽车的检测无论对造车的,还是检测机构都是一个相对新问题,懂软件的不一定懂车辆硬件,懂车辆硬件的很可能不懂控制软件,既懂软件又懂硬件的可能都在同行,光懂软件或者光懂硬件的还可能都是车企的上游供应商。你说,车主能找谁来检测车辆的数据,又能信任谁来检测?
所以,对特斯拉也好,对日后可能出现的其他智能汽车制造商也罢,最靠谱也最应该的是,组建新的专业机构或者让现有的专业机构掌握新的检测技能,用法律来让这些车企正视车主的合理诉求,或者消融车主的过分诉求,而不是靠舆论让车企不情不愿地道个歉。也让所谓的造车新旧势力不要再有智能汽车就是“大手机加四个轮子”的心态。汽车不是手机,安全不容疏忽!江小红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20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晓宁来到园区内的安徽微宇智慧教育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光技术护眼灯及芯片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