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何友军
撰稿: 余龙全 秦小娟 贺磊
编者按:“十二五”以来,汉阴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汉阴和美丽富裕新安康奋斗目标,将“一城四园”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增创优势,统筹推进强基础、兴产业、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县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谱写了循环发展、富民强县的新篇章。 5 坚定信心合力攻坚再创实绩
1 五年弹指一挥间。站在“十二五”收官之际,感受着汉阴发展的时代脉动,我们看到,汉阴变了:产业更优、城乡更靓、山水更美、生活更甜。翻开沉甸甸的“十二五答卷”,我们分明能够聆听到,汉阴迎难而上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铿锵足音。
蹄疾步稳绘新篇,咬定目标不放松。“十二五”以来,汉阴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5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0.7%。财政总收入3.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3倍和2.56倍,五年经济年均增长14.1%,高于全市同期增速0.7个百分点。2010年汉阴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元,达到11401元;2013年突破2万元,达到23764元;预计2015年突破3万元,达到30414元。汉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稳步迈进全省中等县域行列的新跨越,两度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多次被评为全市综合考核优秀奖。 2 “十二五”期间,汉阴县把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和凤凰山森林公园等四个特色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建设思路,构建了力量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配套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的承载力和聚集力不断增强。
月河工业集中区是“十二五”期间最为丰硕的成果之一,集中区坚持循环发展,明确功能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园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方式和发展效益实现重大突破,已经俨然成为“汉阴招商引资的承载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区、项目建设的集聚区、县域经济的示范区”。
据统计,2015年底汉阴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9户,户数位居全市第一,较2010年净增34户。预计2015年汉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亿元,是2010年6.5亿元的6.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12.2%,较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十二五”期间集中区入驻企业达到127户,其中工业企业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
月河现代农业园区围绕农业提质、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断拓展科技转化、机制创新、示范辐射等配套服务功能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做两端,农户做中间”产业发展模式,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相结合,逐步形成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自2010年制定现代农业园区整体规划以来,已累计投资8.82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1个,42家农业企业、19个专业合作社、176户家庭农场、1000余户专业大户入驻汉阴县月河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建成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10个,县级园区17个,总建成区面积占比名列全省第25位、安康市第一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验在全省交流。
月河物流园区“三纵一环”主干道工程正抓紧建设,“中国硒谷·汉阴大集”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总面积8235公顷的凤凰山森林公园顺利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凤堰古梯田景区建成为我国第一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先后被农业部、水利部分别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并作为全市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强力推进。 四大园区引领县域经济跨越赶超 “十二五”以来,汉阴县在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实践中探索的“三精管理”经验在省市工作会议上作交流,3.64万人实现脱贫,3.266万人实行搬迁安置;完成县政府机构改革和镇村综合改革,初步建成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陕西农村供水改革中的“汉阴模式”,解决了26.33万人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稻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在全省推广;“新航之家”的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经验;创业就业大平台的搭建……“对账”“十二五”,汉阴县始终在实干中创新前行,用新方法破解难题,在发展中蜕变,五年改革,如凤凰涅槃。
放眼“十三五”,全新蓝图徐徐展开。“十三五”期间,砥砺前行的汉阴县将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战略,着力在推进新型工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文化旅游亮点突出、城乡统筹品质提升、社会民生协调发展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生态汉阴、美丽汉阴、幸福汉阴建设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追赶超越作出新贡献。
时光飞逝,只争朝夕。到2020年末,汉阴县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1.5%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0%。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累计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3%。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30位。
新常态赋予新使命,蕴含新机遇,呼唤新作为。汉阴处在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和国家推进秦巴山片区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机遇期,必将迎来新一轮强化基础设施、加快优势产业振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黄金时期。31万汉阴人将更加勇敢地迎接机遇、直面挑战,凭借着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对幸福生活矢志不渝地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标杆
十二五期间,汉阴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认真落实加快推进循环发展的新要求,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开发、县域循环发展”的思路,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大带小积极构建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生态旅游三大循环产业,连续两年被省政府授予“循环发展贡献奖”。
依托丰富的富硒农副产品资源,新鑫米业、盛发魔芋、金福海油脂、秦园食用菌等30余家规模以上富硒食品企业,致力于开发各种富硒产品,初步形成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富硒食品产业从原料种植、农产品加工、残渣利用,到最后做成有机肥回到土地,形成一套自发完整的“首尾相连”的产业循环。
随着“畜沼菜”、“畜沼果”、“稻鸭(鱼)共育”、“废料循环利用模式”推广应用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富硒大米、魔芋、食用菌、废弃菌袋、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等循环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60余种富硒产品相继推出,成为汉阴主打的 “一县一品”产业。
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产业内引外联步伐不断加快,中昌管业、闵汉石材、满意建材、天元科技、金圣实业等一批品牌响,实力强的新型建材企业迅速崛起,市场占有额连年攀升。新型建材企业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外墙装饰砖及轻质玻璃化陶瓷等产品后,进一步消化工业废渣、矿渣,生产替代部分水泥的矿渣微粉和蒸压加气砌块,构建新型建材产业链,形成了年产值25亿元以上、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聚集效应最强的页岩新型建材生产基地。惠联仓储物流、德林汽车检查线、恒丰泰电子等三产配套服务企业也顺势而生。越来越多的“汉阴制造”、“汉阴品牌”进入大众视野,产品享誉省内外。
在生态旅游产业上,依托青山绿水和文化遗存,走农工旅结合、文旅互动的特色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与汉滨、石泉携手启动了月河川道农业旅游观光带建设,全力打造的凤堰古梯田景区初具雏形,双河口古镇入选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龙岗公园创建3A级景区通过验收,三沈纪念馆重新布展开馆。全力打造汉阴小吃产业,制定颁布汉阴名菜名小吃市级地方标准,全县陕西名菜名小吃达24个,汉阴被省餐饮协会命名为“陕菜之乡”。以花为媒,成功举办2011-2015中国汉阴油菜花节暨安康“春来早”旅游季系列活动,油菜花旅游季成为全省乃至国内知名的春季旅游品牌,汉阴也成为全市新春旅游的第一站。“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9亿元。 4 “十二五”期间,汉阴县始终坚持聚焦民生凝民心,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两个80%”不动摇,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让人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实施“双高双普”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汉阴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用于优先支持教育事业,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汉阴中学、县职教中心、实验小学相继建成投用,新建7所公办幼儿园、改扩建83所中小学、改扩建15所公办幼儿园等393个建设项目,增加教育用地面积35万余平方米,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4.4万平方米,彻底消除拆除D级危房和土木结构校舍。“十二五”末,汉阴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小学升入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达97.3%,较2010年提高26.1个百分点。高考本科上线从2011年921人增加到2015年1213人,上线率从55.3%提高到73.12%。
——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先后投入资金2.3亿多元,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顺利实现南迁,县人民医院17层门诊医技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新建镇卫生院14所,形成了以县直医疗单位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提高了卫生服务提供能力。2015年汉阴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100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200人,分别较2010年增加609张、582人。住院分娩率达99.96%,新生儿死亡率下降至4.49%。。
——让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十二五”期间扩、改、建敬老院5所,建设规模共13302平方米,建设床位数530张,总投资2165万元。通过不断推动城乡养老及医疗保险扩面提标,2015年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05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05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3250人。2015年末,汉阴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为17.8万人、1.8万人、25万人。社会救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联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让人人“靓”出新风尚。通过采取BT模式融资9600万元建设了县文化广场。扎实推进镇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先后建成重点镇文体中心1个,镇文化综合服务站13个,村级服务点179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10个,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实现179个村全覆盖,基本建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成功创建了“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积极推行有线覆盖优先、兼顾卫星模式的发展方式,使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7%,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十二五”期间,汉阴县围绕“一城四园”发展战略,共争取实施各类项目2110个,总投资37.66亿元。按照县城10万人、集镇10人、农村社区10万人,“3个10万”的城乡人口布局,先后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重点集镇、新型社区规划等各类规划30余个,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6.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15平方公里。2015年,汉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2.4%,比201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5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完善。十天高速公路汉阴段建成通车,洞河水库、平涧一级路、阳安铁路复线、天然气工程、汉江月河堤防、小型农田水利等一大批关乎长远的项目加快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示范路、连户路等民生工程相继竣工投用,县城至川道公交汽车全面开通。累计新修通乡油路4条76.8公里,通村道路8条33.7公里。新建城市道路10条13.4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到56.14公里。新建排水管网14.37公里,城区排水管网总长达93.77公里。建成东城大桥、西大桥,实施四拱桥、下月河桥加宽和东大桥排危加固,完成了县城标识体系建设。
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陕南避灾扶贫搬迁、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同步推进,建成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点77个,已入住4507户13630人,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建成了阳光小区、凤台新区、青枫秀岭三个保障房小区,启动中堰、东南(东尚三城)、西坛棚户区改造工作,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355套(其中:两租房3370套),累计新建、改造城区私人建房24.78万㎡,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2㎡,较“十一五”人均增加了6㎡。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优化。投资7151.2万元建成日处理生活污水1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投资5681.15万元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85吨的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垃圾处理率达到95%。实施人工湖清淤工程和“一河两岸”亮化13.71平方米,新建公厕6座、垃圾中转站5处,改造公厕10座,建立了生活垃圾定时收集制度。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也被省住建厅推荐到国家住建部待命名。新修梯田0.77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44平方公里,完成造林17.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5%,汉江、月河出境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县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3 财力的百分之八十兜住“稳稳的幸福” 全域统筹城乡面貌展新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广哲)为确保县城区域和谐稳定的环境秩序,在汉阴县政法委、公安局指导协助下,汉阴县城关镇组建了治安联防队,标志着城关镇治安联防队向群防群治“正规军”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该镇从24个...
汉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