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以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三沈文化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启动沈尹默书法研究院、观音峡景区、沈氏家训展览馆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凤堰古梯田、双河口古镇、月河川道农业观光带等重点文旅融合、农旅融合项目建设,提升龙岭、三元、堰坪、东河、花果等旅游村建设水平。从点到面,从面到线,汉阴旅游布局气象初现,后劲有力。
双河口文化旅游名镇投资8180万元,实施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馆建设、双溪寺保护性修复、集镇街道路面、老街、新街住户外墙仿古包装等6大类16个项目建设,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和栈道、驿站商旅文化,打造百年老店盛景,复原百年古镇风貌。
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两合崖景区,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和传统宗教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县上组织文化工作者和资深民间艺人,挖掘出皮影戏、小场子、地蹦子等一批乡土文化优质资源,开展书法、民歌进景区、进农家乐活动,提升旅游吸引力。每年从“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开始,群众文艺交流活动不断,全年上百场大中型文艺演出,来自民间,民间演出,回到民间,形成了汉阴旅游民间演艺的特色品牌。
今年,县上加紧搭建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旅游标识体系,建设一批星级客栈和民俗酒店,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同时,眼光向外抓联动,与石泉、紫阳、汉滨等县区旅游景点串联,打造一批覆盖全县、贯通周边的两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精心办好四季旅游系列活动,与去哪儿、途牛、村游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开通旅游在线服务,扩大汉阴生态旅游影响力。
新手笔:旅游扶贫双联提质增效
“儿子领着客人满山转照相留念,儿媳妇负责客人住宿,我负责给客人做可口的饭菜,我老伴是给我打下手,旺季一天不得闲!”汉阴县漩涡镇田梁农家乐的女主人冯大婶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全家围着旅游转,在汉阴乡村随处可见。县城周边农家乐数年兴盛,不仅成为汉阴城里人周末度假的心仪之地,也名气远播周边城市。农家旅游近年来在汉阴发展迅速,以凤堰古梯田明清农耕风情游为标志,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汉阴生态旅游的主打戏。
小小的农家乐,大大的影响力,央视4套《远方的家》栏目组、《地理中国》栏目组、省市电视台纷纷予以报道。来自大都市的新闻记者们由衷地赞叹,山不在深,有乐则灵,地不在远,有情则灵。记者们更称赞的是乡村农民因旅游而致富,农旅融合让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新的光彩。
汉阴利用旅游产业开放度高、返贫率低、投入产出率高、关联性强、成效大的特点,将发展旅游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着力于打通一、二、三产业链,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富硒食品加工业等新业态,力图旅游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中,政策向旅游倾斜,项目向旅游集中,智力向旅游注入,凡是旅游能带起来的,作为脱贫人口的首选项目,这一举措,廓清了脱贫工作的新视野。
县上策划的凤堰古梯田景区、双河口古镇等10余个招商项目,已有陕西恒瑞集团落地凤堰景区,建设漩涡镇茶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总投资为1.1亿元,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在该景区内原有一家企业投资在东河村生产富硒有机米,今年又有两家公司分别在黄龙村、堰坪村流转土地投资种植富硒有机米,他们除给农民土地承包费外,还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获取劳动报酬。汉阴巨川公司推出的“一亩硒田,四季厨房”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全面提升了传统农作品质价值,为汉阴农业拓出新路径。这些面上的项目,无不优先覆盖脱贫对象,政治责任化作市场活力,使汉阴的旅游富民的味道更加浓郁。
以汉阴小吃发展为契机,县上先后举行永兴坊汉阴美食文化周、汉阴美食进高校、富硒食品进京入沪等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汉阴富硒食品的品牌影响力。白火石氽汤、汉阴炕炕馍等名小吃成为地域特色美食招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围绕地方特色农产品,汉阴鼓励发展电商经营,这些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农特产品走得更远。2015年,汉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10 万人次,同比增长12.23 %,旅游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16.35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汉阴享受了乡村旅游的精神之浴,汉阴农村群众的腰包也因旅游鼓了起来。
“旅游也好,脱贫也好,文化也好,工业也好,三产也好,都必须在县域主导产业这个载体上充分融合,否则一定会事倍功半。”刚刚当选汉阴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刘飞霞感慨地说。在她看来,脱贫是阶段性的目标,农村的长远发展才是治本之策,“汉阴的文旅融合路子正,基础扎实,这是我们‘十三五\’长足发展的信心所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典根战国栋)清明小长假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06.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0.79%和19.65%,自驾游客比去年同期上涨18%。期间,全市瀛湖、香溪洞、燕翔洞、南宫...
汉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