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2007年坐火车南下,经过安康站时,在座位上捡到了一份三秦都市报。报纸其中一页写到了安康,写到安康我当然不能错过,因为我家乡上了省报。翻开一看,上面不是报道安康发生的新闻,而是报道了一个人,一个有才情有成就的安康女子……全国著名的女诗人,那时我也把自己当成诗人,打工诗人,流浪诗人,不起眼的诗人。但我庆幸的是,我从此知道家乡出了位有成就的女诗人。于是,我就坚持写诗,幻想有一天能像她一样。
从此我模仿那些真正的诗人,写山,写秦巴山,写山上的人,房子,狗。写土地,写地上的锄头,人头。我写儿时的池塘,荷叶挤满我的脑子。写耕地的牛,写他们扬起的鞭子,吓跑的乌鸦,抽走的夕阳。我也写饭碗,写酸辣味,油盐饭,包括他们脸上辣出的汗。我写这些的目的,是因为我和我们这些人,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很远。
一次次重逢与分散,家乡的一切都在变化,而我们流浪的路线一直没变。家乡的山已经被植物完全覆盖,分发的新鲜空气让游子举步维艰。家乡的城初显南方街道的繁华,而水依然清澈透明。我必须用一颗炙热的心,感谢这方水土,感谢为我们守护这方水土的人。或许我的笔尖有些迟钝,头脑也不够聪明,文笔不够流畅,但我坚持写我所看见的一切,美好的一切,愉悦的一切,即将消失的一切,即将光彩的一切。
到了南方,就不能再往南。到了大海,就再也看不见炊烟。帆遮住星星,遮住我们的眼。我们留在陕南家乡的父老,总会靠着一面墙,等我们这些流浪的孩子归来,做他们最踏实的靠山。一部分人回去了,扎住了根,而我还回不去,我在南方扎下的浅根,被车轮滚滚轧成呆板。我无法动弹,就把憋在身体里的文字写出来,写在枝干,等一只老家的蝉飞过来,带回去,替我欢叫,替我呼喊……
高东国
创作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于延琴实习生李炳楠)去年,全市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将大部分财政资金用在老百姓身上,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民生类财政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高达83%。“小财政办大民生”。去年以来,在增收节支圆...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