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 旬阳新闻 镇坪新闻 平利新闻 岚皋新闻 紫阳新闻 宁陕新闻 石泉新闻 汉阴新闻 白河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安康新闻 > 正文

新闻视点记者周健孙妙鸿文通讯员潘定安图春节中国最古

来源:汉江晨刊 2016-02-16 22:14   https://www.yybnet.net/

新闻视点  □记者 周健 孙妙鸿/文通讯员 潘定安/图  春节 ,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节日

春节,又称新年、大年、新岁。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因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因而春节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春节源于鬼节等。 但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领盟主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在不同时代,春节也有不同的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做“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为西历1月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岁月如梭,春节这个称谓在中华也已历经百年,而过新年,已达4000多年。千年一瞬,虽4000多年传承下来的过年习俗在发生着变迁,但永远不变的是,各种风俗集聚起来的浓浓年味儿。

春节,安康的年俗形式多样

在安康,新年是从冬至开始的,俗称“进九”。过了冬至,农户们就开始置办年货,杀年猪、吊年酒、挂粉条、熏豆干……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年的脚步更加急促。腊月二十三,不仅要“打扬尘”,还要“送灶神”。“打扬尘”就是打扫自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卫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送灶神”就是把传说中的灶神送回天庭与家人团圆。晚上八九点后,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点上一炷香,把烙好的“灶饼”(薄薄的类似锅盔)拿出来祭奠,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有的还会在灶门两侧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的对联。

过了腊月二十三,就得磨面、舂米、做豆腐、煮腊肉、蒸馍馍……天天都有忙不完的活。特别是蒸馍馍在农村显得尤为重要,腊月二十九这天,好像是看了日子似得,家家户户都把上好的面粉蒸成各种式样的花馍,再用可以食用的颜料染上各种花色,好在过年期间招待客人或走亲戚拜年时送礼用。

腊月三十,又称除夕。到了中午12点左右,家里的男人就开始贴对联、挂灯笼,妇女们便开始张罗着团年饭。贴对联,大门、后门、幺门逢门就贴,甚至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等地方也少不了。团圆饭则要将年前准备的所有肉食和蔬菜每样都要做一些,同时要看谁家的饭吃得早。黄昏时分,要给家里的老先人(故去的祖宗或长辈)或故去的亲人 “送亮”,在坟头前,拔几把荒草,捡几颗碎石,燃一支蜡烛,敬一炷香,磕上三个头,燃一串鞭炮,化数叠纸钱,一切的追思和怀念尽在这一举一动中。晚上要熬夜,又叫“守年根”,火要烧得越旺越好,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这一天还有几个讲究,一个是“三十的垃圾不能倒,要堆起来”,还有一个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晚上再把次日的饺子一包,半夜十二点放完鞭炮就算迎来了新的一年。

初一一大早,天不亮就要起来,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把锅里的水烧开,出门放一挂鞭炮,然后就开始煮饺子吃。吃完早饭,女儿带着女婿和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外甥也要给舅舅家拜年,拜年可延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初五这天,要把从大年三十起积攒多天的垃圾选择一个十字路口倒掉,叫“出五清”,表示终于送走了过去,清清静静。到了正月十五,吃完下午饭后,要再给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送亮”,自个的家里也要点上长明灯。结束之后,人们就开始疯狂的载歌载舞,玩起狮子龙灯,毕竟是“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嘛。热闹了一夜之后,正月十六,人们便在头上插上“柏树”枝,到处“串门子、盘家常”。转完这一天,农历的“年”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过完了。

春节,安康的年俗新风扑面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安康的传统年俗在传承中也“进化”了,有的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也有一部分逐渐被遗弃。尤其是近几年来,安康的年俗变化较快,出现了不少新风。

吃团圆饭是传统年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过去,会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类肉食、蔬菜都搬上餐桌,做得越多认为越吉祥,年年有余,来年会更富裕。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都摆脱了缺吃少喝的生活,吃团圆饭也变得简单了起来,有的选择在酒店团圆,有的选择在家里做。不管是在酒店还是在家里,都以经济实惠为主,不再奢侈浪费。子女回家孝敬老人,也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过年期间,亲戚朋友之间聚餐,酒是少不了的,相互之间劝酒是难免的事。近年来,因劝酒惹官司屡屡发生,人们也吸取了经验教训。今年回乡过年,记者发现劝酒的人少了,在餐桌上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一定喝好!莫劝莫劝”等等,甚至还有人时不时地提醒开车的人不要饮酒,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在过去粮食紧缺的年代里,每年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很多馍馍,其主要用途就是在正月间拜年用。拜年的礼物也有讲究,除了要拿上12或16个馍馍外,还得配成四样或六样礼,才能拿得出手,可是现在,很多人家已经不再蒸馍,即使蒸了也不会再用它作为拜年礼物,而是自家食用。亲戚间拜年送礼也变得理性,不再讲究花样,也不再进行攀比。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和网络的发展,在山大人稀的农村,电话拜年、微信拜年也成了时尚,一改过去背着馍馍赶着山路到远方的亲戚家拜年的状况,相互之间通个电话,发个微信红包,互相问个好就算拜了年,既花钱少又不失礼。住得近的亲戚,相互之间也很少送礼,不管在谁家聚个餐,也就算拜了年,比过去多了一些温馨,少了很多麻烦。

年俗: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

年俗,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纳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吸纳性和集聚性。然受时代文化的影响,年俗在不断嬗变、推陈出新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最传统、优秀的年俗,却在逐渐淡漠,这为年俗的传承提出新的要求。

年俗淡漠最严重的当属祭祀文化。新年祭祀是在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的晚上,为逝去的亲人坟上送上一盏灯,俗称送亮,送亮也是给先人一盏回家的明灯。在农村,每年年三十和正月十五,满山架岭星星点点,鞭炮声此起彼伏,年味儿也在祭祀中走向高潮。可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的深入推进,很多人离开了故土,搬到了新村集中点或集镇,也有人搬进了城,原来在家附近的“根”就远了,于是,离得近的人年三十一大早就去匆匆送亮,急着赶回家吃团圆饭,离得远的干脆就不去了,使“根”文化从年俗中逐渐淡忘。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但近年来,浓浓墨香的对联被印刷品替代,“秦琼、敬德”、“张飞、关羽”换成了倒贴的“福”字,走进单元楼,十有八九都不贴春联。与春联相伴的大年初一燃放烟花爆竹,因炮声吵闹、易引发火灾而被禁止,新年里城市里一片寂静,与热闹喧天的农村“冰火两重天”。同时,年俗被淡忘的还有大年初一要从门外抱柴回家,寓意“爆财”;出行,大年初一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位走一走,寓意一年顺顺当当……

新年,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才堆积起年俗的精神灯塔,也才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一些传统年俗的渐渐消失,我们该如何挽救呢?采访中,有学者认为,首先应顺应时代,创新年俗传承的载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年符号作为节日的代表,更应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因此,传承年俗要迎合时代特征,创新平台,为年俗传承提供载体。譬如说:送亮、燃放烟花,我们在城市或集镇建设中,能不能规划专门的区域,给送亮、燃放烟花这样的年俗提供环境支持,让年俗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位置”。其次,应在融合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年俗的变化是必然的,在传承过程中,既要结合时代特征予以融合,又要尽量保持年俗的原汁原味,从而使年俗的记忆得以保留。保留了年俗的记忆,就保证了年俗不消失,年俗传承才常“传”常新。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年,因在新旧时间节点上而被列为一年中所有节日之首;新年,又因是团圆的日子而备受国人重视,使无数游子不远千里返乡团聚;新年,也因了团聚,相互的走访拜年成为人们与家人、亲戚、邻里关系再造的良机;新年,更因了浓浓的“家”文化,才让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所以,新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又是一个新年到,安康这座美丽的山城,经过数千年的年文化的冲击、融合,哪些传统年俗还一直被我们传承,传承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年俗呢?

新闻推荐

我的书阁·我的梦

□翁军我的书缘,是在小时候看小人书开始的。我的童年是在一个美丽而又充满幻想的地方——紫阳蒿坪度过的。父母是安康城里人,到紫阳工作辗转好几个地方,最后落脚在蒿坪,住在供销社分配的旅社里。土墙...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新闻视点记者周健孙妙鸿文通讯员潘定安图春节中国最古)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