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初级中学校长罗善平
按照省级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要求,最近一年,我带领我的工作室成员先后到汉阴月河中学和汉滨民主学校、鸿志中学、大竹园镇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在活动中,我切身感受到农村教师是欢迎送教下乡的,甚至有教师形象地说:“送教下乡就是对农村教育的***。”
这些年,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城乡教育硬件上的差距并不明显,主要的差距表现在师资水平上。现阶段,农村学校最缺的不再是桌椅板凳和仪器设备,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和技能。因此,对农村教育的扶贫要“精准”到师资培训上。虽然这些年国培、省培、网培和继续教育等培训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精准度还不够。农村一线教师最需要的不是教育理论,而是课堂上的示范引领、课后的深度思考和课下手把手的点拨指导。送教下乡无疑是培训农村教师多种有益方式的一个补充,但怎样把送教下乡活动做实做好?我有这样三个观点:
一是建立送教下乡机制。目前安康市的送教下乡活动还停留在自发阶段,多是学校之间的联谊,或是为完成省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任务,缺少持续性和长效性,推进力度还不够。应完善送教下乡机制,通过职称、评优、轮岗等政策引导,采取奖补资金、校与校“联姻”、师徒结对等方式,让城区学校愿意输出优质资源,充分调动城区优质学校和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参与送教下乡的积极性,扩大送教下乡规模,让农村教师“学有示范、补足短板”,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村教师快速成长。
二是做实送教下乡工作。送教下乡活动要收到实效,首先要通过政策鼓励学校自愿“联姻”。因为没有学校支持的教师个体,很难协调校际之间与教师个体的关系,但组织上的硬性安排,也不利于调动输出校和接收校的积极性。只有“有名分”的“自愿联姻”,才有可持续性。其次,要精准地判断“缺什么”和“送什么”的问题,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友好往来,达成共识之后,很容易判断“缺什么”;至于“送什么”,则需要两校之间加深了解,深度合作,根据学校和教师的个体优势来确定。第三,要解决“怎么送”的问题,需要两校的组织者精心策划,创新形式,做实各个环节和细节,使双方学校、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是创新送教下乡方式。城乡学校的“联姻”,不应该仅仅是“送”与“收”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互惠互利。可以是城区学校定期派教师“上门”送教,也可以是农村学校组织教师到城区“来访”。不仅可以双方互动,也可以三方甚至多方互动,比如共同组织参加培训活动等。不仅可以是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也可以互派学生交流,比如组织城区学生到农村学校或农村家庭体验生活,也可以组织农村的留守儿童到城区学校参加活动,感受城市生活。不仅是定期送几节示范课,做简单的交流指导,也可以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短期轮岗,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促共进,均衡发展。
新闻推荐
不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市民,对目前医保报销政策不是很了解,在看病报销时经常不知所措。市社保中心提醒市本级广大参保职工,因病住院时一定记住要在医保定点医院进行“实时结算”。“实时结算”...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