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慕课(MOOC)?慕课就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
2013年,慕课进入中国并迅速蔓延,在发达地区与高校学生中颇受欢迎。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正式推出“学堂在线”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2014年5月,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
如果时光回到3年前,人们很难把秦巴山区的一所中学与慕课这种看似“高大上”的学习方式联系起来。而现实是,在旬阳中学的校园里,有一群“超龄”学生,他们正在利用慕课,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学习领地。
不务正业的化学老师
“新东西来的时候,我愿意相信它会带来好的影响。”
何昌锋是旬阳中学的化学老师。这些年来,除了尽到教书的本分,他还一直做着一些“不务正业”的事。
他是老师,是学校的教科研处主任,是慕课学习者和义务推广大使,是在线教育的参与者,也是旬阳教科研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最近,他还成为了《看影视学社交礼仪》这门在线课程的助教。
见到何昌锋的时候,他刚刚结束早晨的课,穿着一身西服出现。不知道这是否跟旬阳中学教师去年夏天集体学习的湖南大学《社交礼仪》课程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严肃的着装让记者在采访时少了寒暄,问起问题来直接了许多。
何昌锋的办公桌上放着厚厚一摞塑封的慕课结课证书,证书的主人们是旬阳中学的老师。通常,慕课的结课证书是电子版,何昌锋专门把证书印出来塑封,算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鼓励。
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学习慕课被纳入旬阳中学的校本研修体系,越来越多的老师被何昌锋拉上了一艘叫做“自主学习”的船。在“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这两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选修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程,拿到证书后,就能换算成校本研修的分数。
“这谈不上突破常规,我也就是觉得慕课的效率更高,互动性更强,每周都要上课,还要完成作业,你要是落下太多就拿不到证书了。我们都有一种经验,所有工作都堆给你的时候,做起来总感觉费劲。但是如果把这个东西一天发一点,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也不是啥事儿。”这是何昌锋眼中,慕课最大的优点。
在学校里推广慕课,在何昌锋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他说:“我们对慕课感兴趣,源于早期对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喜欢。”
2006年,何昌锋就和同事共同建立了旬阳化学网,依托学校的服务器搭建平台,然后和同事一起整理资料、上传、筛选,专门传播化学论文、实验和教案。现在看来,旬阳化学网是一个分享型网站。这个网站在2008年获得了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后来,何昌锋又和电教中心的同事们一起制作了网络课程“网络环境下的中学教育”。在这门课程中,他们自己编写课本,还利用短视频进行教学。2012年,这门课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从三等奖变二等奖,我们觉得还不错。紧接着,我们又做了另一个网络课程,专门讲诺贝尔奖的,这个课在2013年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是安康市唯一一件入围2014年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作品。”
从过去的经验看来,何昌锋的身上也许天生就带着互联网基因,而分享正是其中的核心。
在他打理的旬阳教科研微信公众号里,他也常常向读者推荐各种学习方法、检索技巧和阅读书目。每个月,他还会在老师微信群里推荐精选的慕课课程,供老师们参考。甚至在采访中,他还抽空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可以监控在线学习进度的软件。
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在其著作《未来是湿的》一书中告诉我们,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分享的世界,人人都在享受分享所带来的“红利”。这一点,在这个普通高中老师的身上得以印证。
从偶然事件到一项制度
“这其实是为老师们开辟了新战场。”
暂且离开互联网这个弘大的背景,回到现实。
旬阳中学每个老师每年有30个学时的校本研修任务,这需要通过读书笔记、听评课、教研组培训、公开课,小课题等多渠道完成。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慕课也成为了这所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
为了提高老师学习慕课课程的积极性,第一波参与进来的31位老师学完5个多月的湖南大学《社交礼仪》课程并拿到证书后,都获得了10个学时。
“现在我们鼓励大家多学,每门课降到5到10个学时不等,这要根据课程时长来决定,可以累计。但是老师们也不能全指望这个,他们还是会参加必要的教研活动。慕课在老师培训的体系里面,应该是一部分。我们还有学科组教研组内部的学习交流,有全校组织的培训教学软件、培训微课制作工具,还有信息化教学。”何昌锋说。
再往前追溯,慕课早在2014年秋天就来到了旬阳中学的校园。那时候,校本研修里还没有这一个得分项。
旬阳中学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2014年,清华大学把一门名叫“宇宙中心的英语听说课”推荐给了全国所有的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的英语老师在情境中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优秀学员有机会赴香港短期培训。这门课就发布在清华大学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上。
“我们学校英语老师有30多个人,加上其他学科的老师,差不多有60个人学了这门课。那时候还跟校本研修没关系,主要想的是可以帮助老师提高英语水平,而到香港学习的机会也确实很吸引人。”何昌锋说。
两个多月以后,向国群、陈秋云、任彦爱、张宝霞、李媚共5位教师获得了去香港培训的机会。第二年,旬阳中学在联片教研组的学校里推广了这门课。这一次,不仅是旬阳中学的老师,赵湾中学的5名老师也抓住了去北京和香港培训的机会。
可以说,旬中老师的“慕课之旅”就是从清华大学这门“宇宙中心的英语听说课”开始的。这种看似偶然的相遇,再加上有意识地推广,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慕课迅速融入了老师们的生活。
如果说最初的学习还抱着一些功利心,比如可以到发达地区参加免费的短期培训,比如可以完成不少校本研修任务,那么随着老师们对于慕课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事情也慢慢起了变化。
与何昌锋同一个办公室的数学老师朱远海已经拿到了6个证书。除了与专业有关的《数学文化十讲》、《高等数学》,他还上完了《急救常识》、《人人爱设计》等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正准备开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说文解字》。
“有时候仅仅是出于个人兴趣。”朱远海说,“一门课程一个礼拜只用两个小时就上完了,作业也是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其实花不了多长时间。这种课程不像平时上课,上完就没了,这个可以暂停,下次接着再上,哪儿没听懂我还能多看几遍。”
“我跟老师们聊过,老师问我们能不能学别的,我说当然可以,但是你不能拿个汽车修理的证书过来跟我兑换校本研修的课程分数。老师们有学茶艺的,有学化妆品知识的,都是自己的爱好,不会拿来跟我换校本研修的分数。”何昌锋和同事们对慕课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校本研修的范围内。
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到形成一项制度,再回归到个人兴趣,慕课在旬阳中学校园里的发展路子越来越宽。
学习改变生活
“学习是一种病,得治。”
慕课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何昌锋承认这一点。
“它的课程基本都是基础类型的,学习不够深入,并没有研究到更深的层次。以我为例,我看完教学视频做完作业就结束,但是很少深入阅读老师推荐的阅读资料。”
而与此同时,除了免费学习、随时学习、课程多样、名校教师授课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慕课还激发了老师们的学习力。“原来觉得老师挺不爱学习的,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好的东西去学。一旦窗口打开,老师们的学习力就会被激发出来。现在我们常常开玩笑,学习是一种病,得治。”
伴随学习力出现的还有压力。令何昌锋印象深刻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法》这门由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主讲的课程。“我前后学了3次,时间上排不过来。另外汪琼的课总是很难,理论性比较强。第一次是只报名没学习,第二次做了两次作业发现跟不上就放弃了,第三次才完整地学完。这种压力还是来自于个人,要是就觉得闹着玩儿,也可以说没有压力。要是觉得非学出来不可,这就有压力了。”何昌锋说,学习带给老师们的改变是多方面的。
“有时候那些大学老师上课的手势、讲话的语音语调、对课堂的控制,我觉得很好,就会在教学上模仿。我们学习了礼仪课程,老师们就会明白怎么穿衣服,怎么与学生交往。过去我们可能不在乎这些细节,但学完之后就会更加注意。这些课程,看上去是老师在学,但是老师学这些东西,还是为了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
慕课让老师重回学生身份,过去用来休闲娱乐的时间,现在会根据课程安排,重新被利用。
2015年,何昌锋和妻子李媚又做了一件新鲜事儿。他们共同制作了在线课程《高中英语写作》,分专题讲述了英语写作的方法。李媚是旬阳中学的英语老师,市级教学能手,平时对于英语写作有不少思考,一直希望用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在线教育的方式给了她灵感。
李媚说起制作这门课的过程时依然很激动:“早晨起来就刷个牙,头发用夹子一弄,就开始做,比上课还累。我这边录影,他那边剪辑,做好一个上传一个到百度传课的平台。一个暑假就干了这一件事儿,最后还请我们一个休产假的同事帮忙才完成。”
辛苦了一个暑假,这门课获得了2015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三等奖,到现在,1275个学生学了这门课,这其中有李媚班里的孩子,也有未曾谋面的网友。虽然有成果,但这个课程也给李媚和何昌锋留下了不少遗憾。“第一次做,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内容也太过庞杂。而且现在看来,这个课程并不能算慕课,只能说是一个spoke。”
从传统课堂的老师,到在线学习的学生,再到在线课堂的老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们完成了两重身份的转变。
“当老师和当学生,你更喜欢哪个身份?”记者问何昌锋。
“我当老师的时候会想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我当学生的时候会想,原来这样的老师是讨学生喜欢的。然后我就会在我的教学中思考,能不能像这个老师这样文雅,语言这么优美,或者能不能做到那个老师那样好?”何昌锋避开了问题,却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投身于学习的最终目的。
□ 记者 张婧
新闻推荐
齐心闯关同学们在一起合作拼图记者张婧通讯员赵璇5月29日,8000多名小升初学生齐聚高新中学,参加该校举行的4C综合素质评价。无论是火爆的“赶考”场面,还是全新的评价方式,在安康市均属首次。据高新...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