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影,倒真还有那段莫明的情结。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在那个年代的一个小镇,能看上一场电影简直是一次奢侈的文化精神大餐。它像是教科书,熏陶和默化着民众;又像是精神乐园,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代青少年。
尤其在文化供给匮乏、信息相对封闭的六、七十年代,我们从电影里了解到外部世界的精彩,接受了文化艺术和人文情感的启蒙,享受了看电影的欢乐和幸福。加之又多半是室外电影,“天作房,地当床,人声鼎沸,天地人融洽”,真像是看大戏过大年一样热闹非凡。那会儿就感觉电影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是备受千家万户关注的事业。
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冲击着农村电影市场。在农村电影市场堪忧、农村放映进入了低谷的情况下,安康电影人不辱使命,负重前行,完善了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县区服务站、农民放映员的电影放映体制;培养壮大了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特别能吃苦的放映队伍;实现了农民放映场次补贴“一卡通”制度;完成了每年国家下达的近3万场的农村电影放映场次任务。6年来,广大电影放映人员忠实地坚守着电影阵地,靠深厚的“电影情结”助推着电影事业一路前行,154个放映队不畏艰难把电影送到群众的家门口,赢得了业内人士、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农村电影走过了曾经的辉煌,也陷入持久的低迷,现如今却迎来了新的“拐点”。正如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所说:“中国电影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据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底好莱坞在中国市场拿走1亿美元,而中国电影在世界就拿走近3亿美元,中国电影的迅猛发展,令北美汗颜,而且国内电影市场正在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甚至广阔的农村辐射,大家要看到这一市场发展的前景。
国家供给侧改革,使下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具“质”和“效”的电影产品成为可能,同时国家文化下乡政策也为电影的放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人曾有这样的担忧:“农村公益电影的红旗能打多久?”现在是一个可以回答的问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之外,必然会产生更高的精神享受的需求。只要市场对电影有需求,农村电影就有希望,红旗就能一直打下去!电影市场前程似锦,放映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不寂寞,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们不遗憾,赢得了民众的认可。我们要丢掉思想包袱,做最后“五分钟的坚守”,迎接黎明曙光的到来!
报社作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经营管理者,更具有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从功能定位上讲,报社拥有纸媒、网媒,影媒,作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电影,理应放到报社应有的工作位置;从资源定位讲,报人办电影全国唯一,文化办电影得天独厚;从目标设置上讲,市委、市政府极其重视农村公益电影的放映,把场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报社的年度工作目标之一,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切不重视农村电影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电影事业办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电影放映人员,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认清行业发展方向,努力做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要做到“诚信做事,真心做人”,一切工作要经得起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具体做到三点:一是解决好放映场次与陕南移民搬迁撤乡并镇的矛盾。场次虽减,但观影人数总量不减,我们要用优质的服务求得生存,高质高量地放好每一场电影。二是处理好设备老化与放映质量之间的矛盾。设备虽旧,但我们维修技术更精,用我们热情、经验、技术弥补不足,积极促进政府经费保障落实,破解和克服前进中的问题。三是处理好完成放映任务与自身经营创收的关系。要运用好市场手段和企业管理模式,靠热情、经验、智慧和勇气,横下一条心,抱定必胜的信心,排除万难,把安康农村电影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张思成
新闻推荐
杨亚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安康我也是来过多次,最近这几年根据院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在院地合作方面我们研究所也积极地开展了一些工作,安排了一些专家来实际指导,我本人也来过3次了。...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