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杨继云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刑侦短篇小说,其心理动态很有意义。
故事说的是上山下乡时期,五知青在云南某村插队,临返程前一天A青年失踪。时隔近四十年后,某名探接到A儿子的求助,希望找到其父亲。还未出行,知青中的B在家中惨遭杀害,墙壁上血迹署名作案者为A。名探到AB曾经插队的村上了解情况,村长说那年其他五名知情中的其他四人告诉大家,当时A不顾劝阻执意冒雨去澜沧江打渔,之后就失踪了。
经村中一哑巴指点,名探在村中一棵树下挖出一具掩埋了40年的无头尸,经鉴定正是失踪多年的A,说明A确实是死了。可是几天后,知青C同样惨死,墙壁上同样落款作案者为A。名探认为现在需要尽快找到D和E,避免惨案继续。
D已是政府要员出国未归,E已经遁入空门,是个面容清矍,须眉皆白,不蒙尘污法号为“释心”的方丈。名探找到E,了解40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释心回答:“不记得了,放下了,就是忘记了。”待D归国时,名探已寻出蛛丝马迹,夜访救助D时正遇凶手杀害D。一切揭晓,凶手正是出家人释心——这个曾经的知青E。
事情回到40年前。
回城前夕,A发现其他几人造假账挪用公款,责令他们必须走前补上,几人无钱补账便起歹心杀死A并掩埋在村中树下。他们对外谎称A失踪,却不曾料到被还是孩子的哑巴看到。几十年中,几个人分别在痛苦中煎熬,E甚至为此出家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却每每夜深人静饱受内心的谴责。日复一日,E形成了双重人格:一个是释心——忘记世俗恩怨的佛,一个是A——铭刻血海深仇的魔。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说中的E,从表面看是种升华,是放下屠刀的超脱,可内心的极度压抑还是迫使他最终形成“投射性认同”——即陷入A受害感觉的体会中,进而分裂成不同的人格。于是一念是佛,一念是魔。
分裂症,是一个医学上的名词,指性格的多重性,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重人格,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也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隔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人格的整体性。通过E的双重人格,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一个是在社会规则下的人格,我们可以称为是“主体人格”,另一个是被极度压抑在潜意识的不符合社会规则的人格,我们称为“后继人格”。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同一个人的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有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
E双重人格的形成,有明显的因事件导致的心理因素。从医学角度说,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障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此类人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无法处理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或者看似解决但实际极度压抑后,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而主体人格却意识不到。
老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像我们知道“堰塞湖”的形成是因为水流失去了疏通的通道,越堵水位越高,当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决堤,后果非常可怕。同理,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不顺的人、事、物,当遇到不能承受之重时,我们需要通过包括心理沟通在内的科学方式予以疏导、减压,千万不要压抑在心里,成为心理“堰塞湖”。
杨继云:安康市人民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社部心理咨询师培训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动力沟通员,陕西省慈善协会心理援助中心安康分中心主任,安康义工联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共青团安康市委12355青春热线特聘心理咨询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市教轩)自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安康市严格按照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的安排部署,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