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军
“不让农民权益受损失。”这是安康市农资监管部门向广大农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2013年以来,全市农资监管工作以“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为抓手,以推进农资超市经营为手段,落实市场监管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农资生产经营四大备案制度,扎实开展市场监管,为全市“园区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适应安康市农资监管工作新常态,市农业局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强化农资监管。一是摸清底子。对全市所有农资经营企业名称、经营地址、企业法人、联系电话、经营范围、主要进货企业等全方位摸底,实行电子化动态管理。二是农资源头监管上创新性推行四大备案制度。主要建立了饲料、农药兽药、种子、化肥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备案制度,有效把好农资产品源头关,为农资产品追溯和提高质量安全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实行“一对一”包联和“一对一”监管精准服务制度。对规模以上养殖场,采取官方兽医与千头以上养殖场实行“一对一”包联,落实监管责任。对省、市、县级园区和部分专业合作社,聘请219名安全监督员,把好源头关,实现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四是全力做好全市“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创建工作,开展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创建活动。在2014年创建35家“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基础上,2015年又加大工作力度,创建了40家“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并将“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创建和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创建活动有效结合,在平利召开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创建现场推进会,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验收标准》。目前,40个“平安农资市场(门店)”22个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已表彰和授牌。五是积极探索农资监管新机制。对高毒农药实行分类监管、定点经营的“五项制度”;连续三年累计投入20余万元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创新开展农资批发大户约谈制、种子执法协查会商制,全市78家农资批发企业和2756家零售单位(个人)与执法监管部门签订了质量、诚信承诺书,这些举措,都将监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降低了农产品安全风险隐患,净化了农资市场。
在重点农资监管上,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围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等重点农资,组织全市农业执法交叉检查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通过抽调各县区有办案经验的执法骨干组成检查组,交叉分组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全面检查。截至目前,共检查10县区38个乡镇的260个农资经营门店,查处各类问题128个,简易程序处罚101件,一般程序8件,现场签发整改意见128份,查获各类假劣农资3216公斤。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市全市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3681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612家次,查处问题212起,捣毁窝点12个,取缔无证照企业18家。立案149件,办结148件,涉案金额392.6万元,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和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潇)8月1日至3日,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专家组先后深入宁陕、石泉、平利,对安康市宁陕、石泉、平利三个县申报的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并顺利通过现场评审验...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