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食品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食用的发面馒头、面包、酱油、醋、味精等都与微生物发酵息息相关。座落在黄洋河畔的泸康原酒生产基地就是微生物发酵的天堂。
泸康原酒生产遵循“边糖化、边发酵;固态发酵、固态蒸馏”操作工艺,与适宜温度、水、糠壳、曲药、酸度、母糟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它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不断转化成酒的综合“系统工程”。多年来,泸康人经过老、中、青几代师徒技艺传承和生产实践,原酒品质和产量大幅提高,为成品的勾兑、包装等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原酒优良品质与前期对各生产要素的良好管控密不可分。下面就泸康原酒生产与发酵相关的几个要素作以阐述,以便更多人了解泸康酒。
一、温度与发酵的关系
固态白酒生产中,温度作为发酵指标要素之一,从始至终都参与发酵,配合发酵。在原酒生产中,适宜温度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发酵环境,有效刺激微生物生长,促进有益菌繁殖,提高出酒率。当然,参与微生物生长代谢的还有发酵中产生的呼吸热量、发酵本身热量、入窖温度、地平温等,其中最易控制的是入池温度。经多年生产实践:最佳入窖温度为18℃左右;冬春为18-25℃左右;夏季或高温要低于地平温1-2℃左右。当然,根据综合因素,当入窖温度高时,我们可稍延长摊凉时间或增减用曲量,达到入窖温度与发酵前期相适宜的发酵环境;反之入窖温度过低,也相应作出其他生产要素增减调节。总之,要始终遵循“低温入窖,缓慢发酵”原则。
二、酸度与发酵的关系
酸度是酿酒生产要素中心,是衡量糟醅质量的指示剂。适量酸度在发酵中能促进酒醅中香味物质形成,也就是酯化作用。泸康原酒生产遵循90天大曲酒发酵工艺,同其它固态白酒发酵周期相同,要经历主发酵期(7—15天)、生酸期(11—22天)、生香期(15—35天)(酯化期)三个阶段。主发酵期是淀粉转化为糖,糖转化为酒的过程,转化中也产生一定酸度;生酸期是淀粉在酶、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糖分、酒精等生成酸及其它物质;生香期是在生酸后经与生成酒精同期产生的醇类、酸类、醛类等物质形成生化反应,即酯化作用,释放出呈香呈味物质,同时也使低级酸升为高级酸。也正是酸在发酵中的贡献,才形成了浓香型白酒独特风格特点。当然,与发酵相关的其它要素一样,酸也是把双刃剑,合理调节酸度保证原酒质量至关重要。经多年生产实践,我们将白酒生产正常的入窖酸度有效控制在1.7—2.2之间,这也是泸康酒质量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水分与发酵的关系
泸康酿酒用水采用黄洋河畔一口深井水,多年来在泸康人细心维护下水质稳定、无杂质、无悬浮物、硬度低且略带甜味,成就了泸康酒略带有似蜂蜜甜味的独特风格。水分本身具有流动性、溶解性和渗透性,它也是构成生物细胞重要成分,整个发酵中,水分能加强淀粉蒸煮糊化和糖化作用,为微生物提供湿润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微生物体生长繁殖,使发酵充分彻底。在其它各生产要素稳定情况下,水分过大或过小,都易造成发酵不彻底不完全,影响出酒率,因此,控水发酵十分重要。整个发酵过程中水分的控制就是要根据发酵“前缓、中挺、后缓落”的曲线规律,才能达到丰产丰收的良好效益。
四、淀粉与发酵的关系
淀粉是窖内微生物主要生长基质,是发酵升温的“蓄电池”,是窖内发酵热量的重要来源,可使微生物生长代谢稳定。浓香型大曲酒的淀粉含量主要包括上排母糟残糖、残淀粉含量和投粮淀粉含量。由此看出,适宜的淀粉含量对发酵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当淀粉浓度含量高时,微生物菌群“营养过剩”,甚至不发酵;当淀粉浓度低时,则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出酒率。因此,要把淀粉入窖发酵的不利因素排除在“外”,就要合理调节淀粉含量,调动其它生产要素,把握控制好入窖淀粉浓度,对症下药,从而达到窖内微生物菌群“茁壮成长”,为高出酒率提供重要保证。
五、曲药与发酵的关系
曲药是发酵的驱动力,具有糖化、液化、发酵、酯化生香等综合功能。在窖池主发酵前期,曲药主要将淀粉转化成糖和酒精,同时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大量呼吸热量;在生酸期后和发酵后期(酯化期),曲药继续参与酯化作用,使糖和酒精中的其它成分释放出呈香呈味物质。因此,一个通过曲药发酵正常的窖池,通常在微生物呼吸和曲药糖化发酵作用下,顶温将达35℃以上且能维持一定时间,并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发酵生长曲线走向。由此看出,曲药和温度是共同作用于发酵的,曲药发酵作用如何,可通过窖内温度直接得出下一排曲药用量的指导。通过综合生产实践我们得出,夏季减少用曲量、冬季增加用曲量。当然,在温度既定情况下,我们还应综合考虑水分、淀粉、酸度等其它生产要素,使窖内微生物发酵协调有序,提高出酒率。
六、糠壳与发酵的关系
糠壳作为发酵中的填充物,具有降解酸、增强发酵中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泸康原酒糠壳选用汉阴新鲜稻壳,富含微量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含氮0.48%、含碳36%、含磷0.32%、含钾0.27%,能为窖内各种微生物生长代谢提供必须的氮、钾、磷等元素;同时也能防止糟醅黏结、增强其透气性和疏松性,为窖内好氧微生物提供大量氧气,有利于淀粉糖化和微生物繁殖。但糠壳固然对好氧微生物有促进作用,倘若过量就会影响厌氧微生物的生长。若在其它生产要素稳定情况下,糠壳用量大,会使好氧菌迅速繁殖,厌氧菌受到抑制,导致前期发酵升温快;若糠壳用量小,前期发酵也不彻底。所以,综合其它生产要素,糠壳用量要遵循冬加糠壳、夏减粮的实践原则,同时在酸度、淀粉浓度稳定情况下对糠壳作出增减适度调节,满足窖内发酵需求。
当然,与发酵相关要素还有窖池管控、入窖前工人生产操作技艺和人文素养等,都是提高发酵效率,促成全面、良态化酿酒的重要指标。因此,与发酵相关的各生产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构成发酵的有机整体。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始终把握好原酒生产“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曲线规律,多管齐下,使各要素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提高发酵效率,从而达到原酒丰产丰收目的。
(泸康酒业集团 张成友)
集团
天赋安康
泸康关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妙鸿文/图)干净整洁的马路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可是,近日记者在安康城区时常可以看到,一辆辆未经覆盖的拉土车上路,车轮带出的泥土、车上撒落的沙土抖落在马路上,成为城市环境的蒙尘“杀手...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