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伟 通讯员 巴远君
地处陕南的旬阳县,尽管经过10多年的扶贫开发,但仍有15%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土地瘠薄、信息不畅、自然灾害频发的崇山峻岭之间。如何让群众搬下山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贫困现状和生存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成为近年来旬阳不断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日前,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实施3年多来,旬阳县探索出“富人进城、能人进镇、穷人下山”的梯级移民搬迁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梯次搬迁,成功安置万余户
走进旬阳县石门镇楼房村移民安置点,只见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平坦的道路两旁不仅绿化美观,还安装了漂亮的路灯。
村民石朝秀,原先住在深山沟里,一家5口住一间房,家里还有几位智障者。每年汛期来临时,镇村干部总要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方。因为家庭困难,想把全家搬到安全地点,一没钱,二没人,三没地方,这可愁坏了当地政府。
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后,去年底一家人没掏一分钱就搬进了安置点,住进了3间新平房。全村像他一样住进新房的还有30户。
据了解,“交钥匙”工程,是旬阳县为无建房能力的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的一项民生工程,由政府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建房、统一设施配套,特困户不掏一分钱直接入住。目前,全县22个镇都推行了“交钥匙”工程,已安置特困户430户。
旬阳县长张益民说,3年多来,全县已从地质灾害区、洪涝灾害区、工程影响区和贫困危居区,成功搬迁安置10517户共3.5万人,建设集中安点140个,安置8446户。还有136个集中安置点,也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山区群众的新家园。
提高城镇化率近7个百分点
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旬阳按照“穷人下山,能人进镇,富人进城”的思路,力争移民安置实现1/3人住在新农村,1/3人住在集镇,1/3人住进城里。
铜钱关镇,旬阳最边缘的乡镇之一,生存环境恶劣,地处秦楚交接,故为“关”。如今,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楼房在街道两旁矗立,水泥路面宽敞,道路绿化,排水畅通,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人不由得惊叹:条件很差的山区,也能“冒”出这样的新农村!
在仙河镇移民安置小区,徐汉良一家4口,在镇街道开了一家通讯器材店,不仅卖手机,还兼营着打字复印、照相等。想起以前在山上的日子,老徐感触颇深:“以前买粮食靠背,吃水靠挑,现在一年轻轻松松就能挣到4万块。”目前,全镇开发土地200余亩,建设房屋1400余套,极大地提高了集镇的依附能力。
按照“三区十镇百社区”的总体目标,旬阳县城3个移民新区,将解决1/3富人进城;小河、蜀河、仙河等10个万人集镇,解决1/3能人进镇;在建的100个500人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将解决1/3穷人下山。县扶贫局长李斌说,实行跨区域搬迁安置,全县城镇化率已由3年前的33.6%提升到去年40.21%。
整合资金,握指成拳
旬阳未来10年时间,将移民搬迁43928户、167184人,其中地质灾害易发区搬迁7079户,生存环境恶劣区搬迁18019户,土坯危房搬迁18830户,项目估算总投资75.55亿元。
这么多钱,从哪里来?“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大考。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自己逼自己,把事情办好。”旬阳县长张益民说,只有握指成拳,把涉农项目资金,融入避灾移民搬迁大盘子,才能充分发挥其聚合效应。
3年多来,全县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水利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到避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建设。全县避灾移民搬迁省、市、县财政投资超过4.9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超过2.65亿元,拉动企业投资、社会投资和群众投资超过35亿元。同时多种渠道降低建房成本,减少搬迁群众负担。
对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旬阳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减少农民,让农民变工人、变商人,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创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渠道。同时,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在仙河镇生态农业园、红军红色旅游观光园等园区,分别规划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目前,园区就业人数已达5600多人,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2万人。
新闻推荐
移民搬迁户的幸福生活。即将建成的旬北避灾移民搬迁新区(四海逸家小区)。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的活动广场,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龙沟移民安置点。新建的白柳移民安置小区。移民搬迁户的新家园滨...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