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黎小花
只要经过旬阳县小河镇境内,跃入眼帘最醒目的标语是,“坚决打赢两年脱贫攻坚战”,这不是口号,而是党委政府向全镇人民的庄严承诺和必打胜仗的决心。“小河镇两年内全市实现脱贫”,这既是任务,更是责任和担当。“谁来扶、怎么扶、扶什么,脱贫攻坚路上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战役。”该镇党委书记王明柱在2015年12月23日全镇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立下军令状。
扶贫先扶志:变“苦熬”为“苦干”
金坡村二组吴远友是个贫困户,儿子弱智,自己和老伴都身患残疾,原来住的两间土房当年已成危房,去年住上了新房。“去年喂4头猪,栽了1亩地枇杷,种了6亩土地,儿子在本镇的金田农业合作社打工,今年贷款还了5万,现在只欠账4万,今年就可以把欠账还完。”吴远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近,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又在建一体化圈厕沼。
西沟村5组朱守才,全家三口人,朱守才本人手脚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儿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干不了重活,全家几乎无经济来源。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妻子陈重琴的肩上。去年,她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喂了两头母猪,卖了14个猪仔,收入5000余元。在包帮干部入户走访时,谈及新年的打算,“我的想法就是今年想喂5个母猪,卖猪仔努力挣到万元以上,再喂一头肉猪自己吃。”陈重琴边说着边给猪圈的猪倒起了猪食。
该镇抢抓脱贫攻坚机遇,从扶穷志入手,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造血”功能,并因户制宜,制定脱贫计划,帮扶其快步迈进小康的大门。像这样能主动靠勤劳致富贫困户的全镇共有1000余户。
治贫先挖根:变“结对”为“结亲”
小河镇扶贫攻坚微信群上发布本周工作清单,“一户一档八个一”,即一张建档立卡“回头看”基本情况表,一份“十三五”规划到户项目规划表,一张结对帮扶“连心卡”,一份帮扶计划,一份帮扶承诺书,一张贫困户收入台账,一张包帮干部和贫困户的合影照片,一本干部包户帮扶日志。有了这“八个一”,干部有了抓手,贫困的底子清了,就可以精准施策。
镇卫生院干部陈国徽所结的“亲戚”是铁厂村3组51岁的熊英姣,2006年确诊为尘肺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今年我住了两次院,共花费2万多,合作医疗报销9000多,县民政局通过医疗救助9550元,我个人只付 5700元。”熊英姣说。像这种贫困的尘肺病家庭,该镇通过多方协调,一是解决他们的医疗救助,二是通过联系大爱清尘等公益组织对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解决根本问题。
该镇党政办主任何莹所包联的贫困户王明周,今年75岁,家住东沟村11组,双目失明,3个女儿均出嫁。“除了政策兜底外,目前当紧要解决的是王明周的监护人的问题,”何莹将老人的生活安全惦念在心。
一帮一、一扶一、一联一……小河镇镇干部唱好“一字歌”,将贫困户当做亲戚走,时常惦念,为他们排忧解难,上下互动中,不仅紧密了干群关系,也让精准施策有了详实的一手资料。
定位先定标:变“竞走”为“赛跑”
西沟村文书邓沐善包帮的贫困户王先全,全家5口人,老两口都是聋哑人,居住偏远,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2个孙女都在上学,靠儿子儿媳在门上打临工过日子。包帮村干部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是这样安排的,“提供劳务信息帮助其儿子王能成的务工问题,王先全种好地,发展1亩魔芋,再养两头猪,20只鸡,2只羊,有空闲时在门上打临工。”
“全镇15个贫困村,1976户贫困户,5535人,755个干部包帮,到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绝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具体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政府镇长陈先锋信心百倍地说。
该镇立足镇情实际,制定了《小河镇两年脱贫计划》,并率先实施金坡村示范点建设,实施挂牌作战,挂牌管理。与此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倒逼机制,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评,全程跟踪督查问效,任务安排到月,措施细化到项,实行台账销号制。截至目前,1976户的档案全部建立齐全,签订帮扶承诺5000余条。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许广涛张立祥)2015年以来,旬阳县卫生计生局以转变工作理念、构建大卫生格局为抓手,着力巩固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合格县建设成果,通过推行公共卫生服务“阵地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服务家庭化...
旬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