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帮财 刘忠涛
旬阳县城关镇龙头村位于汉江以南、小磨沟流域,距县城约3公里。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401户1402人。有耕地2730亩,是城关镇土地条件较差、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省级贫困村,农民收入除劳务外,主要以种植烤烟、粮油、养猪等收入为主导。
近年来,该村悄然兴起发展红苕产业热。调查统计,2015年全村有150余户栽种红苕400亩,农民红苕产业收入276.5万元,农民户均1.8万元。初步形成以红苕为原料、加工淀粉、淀粉手工加工粉条,苕藤苕渣养猪、猪粪种苕的生态循环农业链。全村已有一批种植红苕配套养猪的专业大户和28位手工粉匠。种苕大户何家宝已形成家庭猪场与种苕农场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村支部书记何开义正在组织筹建红苕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陈德根正在积极创办家庭农场,开展红苕粉条包装营销。通过与村干部和农户座谈,2016年全村红苕面积达500亩,力争红苕产业收入300万元以上。
龙头村农民为什么会自发兴起种植红苕热?经调查,有以下原因:
一是种植红苕比较效益好。农民种植红苕每亩仅需投入苕种100斤(自留种)、化肥100斤150元,投劳25天。比种植烤烟投入少三分之二。一般亩产鲜苕四五千斤。1斤红苕拿到市场上可卖0.5元多钱,1亩红苕收入2000多元;1亩红苕叶茎和苕渣可喂1头猪,食红苕的猪肉每斤毛猪卖价比用饲料喂养的要高1——2元钱,1头猪可卖3000元左右。而且种植红苕风险小、见效快、周期短。
二是红苕加工增值高。龙头村种植的红苕普遍就地加工成淀粉,再把淀粉加工成粉条销售,叶茎作蔬菜或养猪饲料。农户加工100斤红苕产淀粉20斤和苕渣60斤,淀粉卖价每斤6元;再把淀粉加工成粉条,每斤卖10——12元钱,加工费为0.8元,净增值3元以上。一亩地的红苕加工成粉条要卖上万元。减去成本净收益6000——8000元。是农业生产中收入最高的项目。
三是红苕生产工艺简便、适合农户经营。红苕是传统作物之一,农民种了几十年,栽培技术简单省事,既可间作套种,又可纯种。红苕能适应不同土壤,无论干旱、雨涝,都相对稳产、高产,还抗病虫,免用农药,产品符合生态绿色要求。一般瘠薄地亩产鲜苕2吨以上,土壤肥沃的更高。农户陈德根2015年种植了4亩红苕,选用优良品种、起垄栽培,亩产鲜苕1万余斤,加工粉条出售收入6万余元。
四是红苕循环产业链条长。红苕全身是“宝”,茎叶根都用了。种植大户何家宝通过土地流转,2015年种植红苕10亩,产鲜苕5.5万斤,加工成粉条收入9.5万元。苕渣、叶茎喂猪30多头,猪粪次年种红苕,既节省了化肥,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产品质量。何家宝兴奋地说:“几年来,我的粉条和猪肉已有了名气,根本不用到市场上去卖,都被县城熟人上门抢购完了。去年种苕和养猪合起来收入13万元。2016年红苕面积要扩大到50亩……”
龙头村农民反映,目前红苕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难题是:一是品种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缺乏深加工企业引领,产品增值还比较低;二是产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产品缺乏包装营销和组织政策支持,尚没有形成种养配套、专业分工的循环产业链。
龙头村农民自发兴起的红苕产业热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是把红苕作为旬阳富硒食品主导产业。旬阳大部分耕地的光、热、水、气、肥适宜红苕生长,土壤硒含量较高,有利于发展富硒生态红苕。发展红苕产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顺应农民意愿,更符合“农户+基地+园区+公司+农户”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向。
二是着力提升红苕产业化水平。农业部门要注重新品种引进,抓好种植基地建设。开展规范育苗、起垄栽培、配方施肥等高产技术推广,提高品质和产量。产后重点抓好保鲜储藏设备建设,做好淀粉加工、粉条加工、茎叶蔬菜开发,着力构建猪苕循环产业链,形成“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三是形成循环产业配套,实现更高增值。据有关资料研究,红苕可加工成酒精、味精、酶制剂、淀粉衍生物、维生素、氨基酸等10个门类200余种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开发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要加大龙头企业培育,促进精深工业发展,建设红苕工业加工小区,着力培育富硒生态健康优势产业品牌,实现红苕产业的更高增值。
四是把红苕作为扶贫攻坚贫困户的首选产业。红苕适合于贫困户栽植和初加工。发展红苕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是加快现代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对农户的扶持引导和政策支持,制定扶持红苕产业和发展的优惠政策,抓好红苕种植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推广,把红苕列入粮食直补范围,推动红苕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旬阳县公安局安康日报卫士杯·金盾警事合办本报讯(通讯员贺振东)去年以来,旬阳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以“四项建设”为契机,坚持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科学用警、制度律警“四轮驱动”,实现了队伍的严格...
旬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