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给旬阳县蜀河镇龙潭村的山坡披上了一层油彩般浓郁的绿色,站在龙潭山顶远眺,重峦叠嶂、云雾缭绕,不禁使人产生悠然见南山之感,一群白山羊散落在山间,为乡村美景增添了几许灵动。
在与放羊的老伯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的这几只白山羊是从村里养羊合作社借来的。借羊?我们听着稀奇,于是决定一探究竟。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合作社的创办人竟是一个“80”后的年轻小伙子,瘦瘦高高的样子,笑起来还带着几分腼腆,直到说起他养的这些白山羊,他的眼睛才放出了光亮,神采飞扬。
徐芳应,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靠着十几岁时学到的手艺活儿,在城里开店做起了生意,这一做就做了十几年,在城里成了家买了房,站稳了脚跟。可是每年当他过春节回家的时候,看着少年时牛羊成群的山林如今杂草丛生,不禁萌发了返乡创业的念头,而给年事已高的父母多一些的陪伴,则让他的念头更加坚定。
说干就干,徐芳应卖掉了县城的生意,回到龙潭村一口气砸下10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白山羊养殖基地,并成立了合作组织——龙狮殿林下生态循环经济合作社。
徐芳应说,在他很小的时候,村里就有饲养白山羊的习惯,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其养殖量大量下降,截至2011年,龙潭村的白山羊存栏量不足50只。像许多开拓不熟悉领域的创业者一样,不懂技术、缺乏经验让这个年轻人吃尽了苦头,走了许多弯路,可是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让他不断告诉自己绝不能退缩,一定得干出个样子来。终于,经过6年的发展,他的养殖场已经从最初的100只发展到了现在的300余只,俨然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白山羊养殖大户,成为了这汉水边上最年轻的“羊倌儿”。
2015年4月,徐芳应被大家推选为村上干部,如何带领一个村脱贫致富则成为他的使命,看着乡亲们殷切的目光,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了。
同年,全国各地奏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各项扶贫政策也陆续出台,徐芳应一番思考后,琢磨出了“借羊还羊”的合作发展模式。
所谓的“借羊还羊”主要是针对那些没有本钱的贫困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贫困户可以在合作社领取小羊羔,等到小羊羔养大了再按照市场价予以回收,然后这时再扣除掉当初借的小羊羔的价钱;另一种是借种羊进行饲养,等到小羊羔长大再生产时,再归还给合作社同等重量的种羊。
钟明华,今年65岁,家庭负担非常沉重。去年初,他从合作社“借”了5只小羊羔进行饲养,年底发展到15只,除了还给合作社5只外,他还能自留10只,徐芳应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的毛羊价每斤在15元左右,一只成年羊的重量约为40公斤,这样的话,他去年应该挣了1万余元。
除了这种别出心裁的“借羊还羊”的发展模式外,徐芳应还为愿意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提供了其他的入股方式:一是针对有能力的贫困户,他提供种羊,由贫困户自己养殖,最后再由合作社按市场价统一收购,贫困户本人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挣取劳务费。合作社还专门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诊治,彻底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据徐芳应介绍,饲养白山羊对气候、水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蜀河镇龙潭村不仅能达到这个标准,同时还具备了草木种类繁多的优势,生产出来的白山羊营养价值较高,在他们村发展养殖产业是他经过实地考察、慎重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他说“养殖白山羊劳动强度不大,合作社又解决了贫困户技术问题和市场销路的问题,全村现在加入到合作社的贫困户有36户,超过了村上贫困户的一半,相信要不了多久,他们村上能够彻底摘掉“贫困村”这顶“穷帽子”。
通讯员 李帆
新闻推荐
日前,由美国集邮集团专门制作的“世界因你而美丽——魅力中国”旬阳县红军纪念馆邮册,在全球公开发行。该邮册包括红军纪念馆邮票5枚、美国邮票2枚、美国集邮纪念票2枚、首届中美旅游年纪念币1枚、...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