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巴远君
近日,刘贵棠再次前往北京,作为“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的身份向全国交流经验。两次进京,对于年过半百的刘贵棠来说,等待这一刻用了30年时间,跑遍汉江上下3000里,足迹遍及陕西、湖北、河南等省,收集了数千件珍贵实物,拍摄了3万多张图片资料,硬是在汉水之滨的旬阳,建起了汉江航运博物馆,向公众全面展示汉江流域先民们战胜自然、利用水资源的发展史。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凝聚着刘贵棠太多的汗水,也是对他多年来跋涉汉江上下的肯定,更是旬阳人支持这位“痴者”热爱家乡、发现家乡美的最好回馈。
出生于旬阳神河镇的刘贵棠,从小在汉江里游泳、嬉戏、捉鱼,1986年1月,高中毕业后被旬阳县航运公司招录为航运工,随航运公司轮驳船队,航行于安康至丹江、汉口的汉江航线上。
当时,旬阳一江两岸公路尚未完全打通,三线襄渝铁路建设只留下一条低等级的江南公路,属安(康)白(河)公路的过境路,当地群众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出门交往,大多依赖水运,汉江水上运输十分活跃,这就更坚定了刘贵棠的选择和干好航运的信心。从此,刘贵棠扬起了他人生的风帆,刚上船时,船工们见他戴副眼镜,满脸书生气,都怀疑他吃不了船上的苦!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困境中低头退缩、逃避,而刘贵棠在艰苦的水运生活中,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洞察生活,没有怨恨、没有责怪、没有漫骂世间的不公。
生活的磨砺,亲眼所见的先民生活痕迹,使刘贵棠对汉江航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被汉江中下游沿岸城市、码头的民俗风情与航运文化所吸引,更被沿岸群众对水运的依赖和厚爱所感动。每每夜深人静时,别人休息了,他挑灯夜战,整理着一天的航运日记,记载着这条母亲河的过去和现在,还用母亲资助他的60元钱买了一部“红梅”牌胶片相机,拍摄了许多航运变迁的照片。
刘贵棠后来都没想到,自己写日记的习惯竟成为人生铺垫。如今看来,这份坚持是自有价值和意义。
于是,刘贵棠每逢节假日就背上旧帆布包和新买的数码相机,不知疲倦地奔走。多少个周末,多少个节假日,当别人都在和家人团聚、尽享天伦的时候,刘贵棠却一肩背包独自出发。从汉中、安康、十堰、襄阳到汉口,从乡村、码头、古镇到城市,从汉江到丹江、堵河到白河,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和足迹。
2010年,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刘贵棠看到那些移民丢弃的渔网、渔具、马灯等老物件,刘贵棠如获至宝。他捡了一根扁担,分几次把这些老物件挑到通车的地方,走在雨后泥泞的乡村小路上,累得直不起腰,喘不过气。饿了渴了,干粮就着矿泉水,就算是一顿午餐。晚上,住在乡镇最简易的旅店,一晚十块钱,连澡也洗不上。
一次,刘贵棠在河南省唐河县的源潭,发现了3件锈迹斑斑的铁锚,物主说是当年日军轰炸唐河时民船沉没后留下的。任由他如何砍价,物主就是低于3000元钱不出手。为了收集到这个对汉江航运有着特殊意义的实物,刘贵棠只好在这里住了一天,和主人软磨硬泡,终于以合适的价钱买下来,将锚雇车拉到南阳,又转运到襄阳,辗转运回旬阳。
30年来,刘贵棠的一件件收藏品,都是自己掏腰包、花时间一点点积累的。有时候遇到有价值的收藏品,他就和物主交朋友,讨价还价,直到成交。一次次往返汉江沿线的交通费、住宿费,对于妻子下岗多年、女儿正在上学的家庭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好在妻子朱新月和女儿刘芮琳对他十分理解并全力支持。每次出门前,妻子都煮上一袋鸡蛋,灌满一竹筒甜竿酒,这也成了刘贵棠为梦想跋涉的不懈动力。
刘贵棠个人出资收藏航运实物的消息不胫而走,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时任旬阳县常务副县长陈德智看到刘贵棠的收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他从航运公司调到了县海事局。2011年,县政府又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启动航博馆建设,将县粮食局的老办公楼划拨给航博馆使用。随后,县交通运输局成立了航博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筹建办公室,并让刘贵棠做县交通运输局的宣传干事和专门负责航博馆的筹建工作。多届交通局领导均对航博馆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从此,刘贵棠便心无旁骛的对航博馆进行更大范围的搜集实物,陈列布展,遴选文物,制定展出大纲,几多汗水,几多心血……目前,位于太极城总面积1600平方米,展厅300平方米的航博馆已于2015年5月1日开馆。
在航运博物馆,从远古时期汉江沿岸石器时代遗迹、先民结绳制木筏渔猎活动到近现代大型木船、钢质机动驳船的应用;从古代巴人象形文字“船”字的写法到历代船制造工艺的不断演进;从《诗经》对汉水的描写颂扬到近代京剧之母汉剧产生和被称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民间《孝歌》的广为传唱。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汉江航运给交通闭塞的陕南带来的变化,三线建设和汉江梯级开发,更是浸透着汉江航运不可磨灭地历史功绩。航博馆以大量的文物和史料,真实记录了汉江航运的历史,论其价值,不可估量。
我们看到,航博馆内种类繁多的船舶收藏品,大约有上千件,大到各种不同样式的船模、铁锚、铜盆、纤绳、陶罐、水缸、马灯、算盘、鱼网、船工厨具餐具;小到船票、船员证、安全证等,还有太多不认识的物件。这些物件就像有感情的生命体一样,见证着刘贵棠不长不短的30年,见证着他奔波汉江3000里,也见证着旬阳、汉江乃至中国航运史的变迁。
汉江初扬帆
年轻水手苦中作乐
痴心不改
出没在岁月里的一身风尘
难舍汉水情
从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博物馆
晨刊人物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仪清胡俊)一年之计在于春,又到用工招工时。旬阳县人社局携手多家单位,于2月9日在县人力资源市场举办“2017春风行动援助月专场招聘会”,县总工会积极组织参加,扎实开展宣传活动。招聘会...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