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波 卢思君
居住在海拔800米的高山、3间破烂的土坯房、一片贫瘠的土地、一条蜿蜒的小路,不走出几身汗,根本到不了他家。这是2年前,王小林家给大家的印象。现在的王小林,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又在集镇安置点订了新房,年均收入6万多元,去年底,还站在全县自强标兵领奖台上。
43岁的王小林是紫阳县毛坝镇温家坪村人,一家5口人,72岁的父亲在街上照看两个上中学的孩子,生活重担都落在他和妻子身上。曾经,王小林希望通过外出务工来改变贫困现状。可刚到煤矿上班不久,就遭遇一场事故,左眼受伤并落下残疾。2016年,王小林回家养伤,从此放弃了出门打工的念头。
在家养伤那段日子,王小林看到年迈的父亲、年幼的孩子和柔弱的妻子,想到一家人要吃、要喝、要生活,焦急万分。
镇村干部得知王小林的情况后,三番五次上门安慰、鼓励,耐心细致给他宣传各项扶贫政策,包联干部谢垂安帮他制定脱贫措施:“靠山吃山,现在本地猪肉好卖得很,你家土地多,玉米、土豆又变不成现钱,干脆就在家养猪吧!”第一书记陈龙新看王小林有顾虑,赶忙在一旁补充,“缺资金的话可以贷互助资金,缺技术镇村会组织技术培训。”消除了所有顾虑,王小林决定在家发展养猪产业。
收拾好猪圈、筹集好资金,王小林先买回7头猪仔。自此一边养猪,一边通过参加镇村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远程教育、向专家请教等多种途径,学习母猪繁育养殖技术。
勤奋好学的王小林逐渐掌握了养猪基本技巧,也积累了足够实践经验,决定扩大养殖规模。王小林通过自繁自育方式,2017年出售肥猪收入8万余元,到2018年底,共存栏3头母猪、1头公猪和20头架子猪,出栏17头肥猪,收入近5万元。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4月,几头猪不怎么吃食,打针喂药都不见好转,急得王小林团团转。第一书记陈龙新听后,请来镇畜牧站和紫阳畜牧局专家对病猪进行诊治。专家告诉王小林,部分猪得了肺水肿,每天需对圈舍进行消毒,还须每天给猪打防疫针。当时,大大小小的猪有40多头,每天一轮防疫针打下来要2个多小时。王小林说,那段时间,他三天两头要到街上去买猪药,一买就是一大袋。也是从那时起,王小林养成“晚巡逻、早查岗”的习惯。经过一个多月防控,虽然有11头猪没医治好,所幸的是大部分猪没被感染,且都长得肥肥壮壮。
经历过这些挫折和磨练,王小林变得更加坚韧、自信、乐观。给猪接生、打针、进行简单病情诊治,对王小林来说,都是轻车熟路。现在,王小林的预防意识也更强了。去年,还专程跑到市上去买了两种防疫疫苗回来。
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王小林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去年,他新修了150平方米的猪圈,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为方便去附近农户家买土豆、玉米,他还买了辆三轮摩托车。当听说温家坪村采取“支部+X+贫困户”模式,成立两个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王小林立即又把15亩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种成了花椒苗。
创业路上,王小林有苦,但更多的是乐。用他自己的话说:“有国家的好政策,有镇村作坚强后盾,自己再努力一点,好日子就在眼前。”
新闻推荐
被拐他乡三十余载的谢某某终于回到家乡紫阳光阴似箭,稀释不了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三十多年的离别,三十多年的期盼...
紫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紫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