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咸达
铜草花是种伴铜生长的特色植物,有铜矿藏的地方就有铜草花。从小就在矿山中长大的我,第一次邂逅这种美丽的花草,却是在湮没在岁月忘记中的井边铜矿遗址上。
孟冬时节的一个上午,我们一行五人从铜陵市区出发,驱车前往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的原铜陵有色井边铜矿,考察工业遗迹。途中带领大家的王新疆感慨道:铜陵有色公司注定和钱铺镇有不解之缘。四十多年前,铜陵有色曾在这里开过矿,如今铜陵有色与钱铺镇九个村中的七个村结成了对子,委派干部驻村帮扶,协助当地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车行在往矿区的路上,我看见村村通水泥路面宽敞平稳,两边层林尽染,稻田金黄,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屹立其间。同车五人中,除了我和周宗雄老师是第一次来井边铜矿外,朱益华、黄长春两位老同志都曾来过。今年已72岁的朱益华,上一次来井边铜矿时还是1973年,距今已45年了。岁月弹指一挥间,曾经朝气蓬勃的青年已变成古稀老人,朱老感慨万千,但是激情却没有减弱,他跟我们讲述了他当年来井边铜矿路上的趣事。
鹿狮村桃园村民组组长吴宏德成为了此番考察的向导。他60岁出头,从小在井边铜矿长大。
进入矿区,发现仅存的建筑遗址,都是依坡而建。在坡底,有矿招待所。1970年间修筑的上下两层房屋,除了部分窗户换成铝合金以外,外观仍保留当年模样。招待所不远处就是职工俱乐部,是矿内开大会和搞文艺演出的地方,建于1975年,剧场可容下1千多人。俱乐部正门的外墙还如昨日一样颜色,只是攀附上绿网式的爬山虎,给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从挂着的招牌上看,这里曾做过某企业的木器加工车间,现在也废弃了。吴宏德说,井边铜矿1979年停产闭坑后,俱乐部移交给当地政府,政府每次开大会都在这里面,但后来由于此地大雪多,房顶受到损坏,乡政府开始几年还进行了维修。
井边铜矿的原党委办公室,在职工俱乐部上面坡上,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现还保存有三、四栋平房,已成为民宅,屋梁、外墙等主体结构还保持原样。《我与铜陵有色的故事》系列丛书,就收录了几篇关于井边铜矿的回忆文章。一个是铜官山铜矿松树山火海夺铜,另两个典型都在井边铜矿。建设于“一五”末的井边铜矿,属于简易矿,由于仓促上马,生产系统不配套,且矿区交通十分不便,条件简陋。但是当年的矿工们克服重重困难,年年完成生产任务,井边矿设计能力为年产500吨铜料,1972年完成任务为1317吨,“小矿大打翻身仗,产量翻番又拐弯”的井边铜矿成了铜陵有色的标杆矿山。张维宽的故事令参与编辑此书的周宗雄先生记忆犹新:穷苦出身认字不多的张维宽,坚持读书学习,树立“身在矿山,开发矿业”的雄心大志,在组织的关怀帮助下,进步很快,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张维宽就肯定在哪里。1970年10月,张维宽被提拔为井边铜矿采矿连的副连长。1971年5月11日,张维宽因公牺牲。当时的井边铜矿发出了“向烈士张维宽学习”的号召,铜陵市广大矿山职工和周边群众都自觉加入到学习烈士事迹的活动中……
站上高坡,我发现整个井边铜矿遗址被四周连绵起伏的竹海所包围。钱铺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竹材加工是当地经济产业之一。不远处的三公山,因枞阳、庐江、无为三县公有故名。其主峰龙王尖海拔674.9米,是铜陵市的最高峰。乡村振兴一靠产业,二靠旅游。位于钱铺镇鹿狮村井边铜矿工业遗址如果能保护开发好,和铜陵第一峰三公山、美好乡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红色因素,还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下选矿场陡坡,吴宏德指着土路旁一个不起眼的洞口介绍,这是井边铜矿正150米平巷洞口,张维宽和工友们就曾在这里上下班。我立即绕道下到洞口边,发现巷口已被淤泥和土石掩盖了大半,人已经很难进去了……
这时,我忽然听到有人在喊:“铜草花,铜草花!” 我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果然发现路边有两丛紫红色花草开得正艳,两、三只野蜂在花丛中飞舞。哦!这就是铜草花,似曾相识的熟悉植物。我想,铜草花我以前一定遇见过……生活中有许多事物会被人遗忘的,事物就是这样,只有当你用心去感受时,你才能从中发现它的美丽。
邂逅美丽的铜草花,井边矿的故事一幕幕掠过,也许矿山人如铜草花一样,守护着这片矿藏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颉伟)为积极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日市教科所组织枞阳县吴昭和名师...
枞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枞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