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锅的炒米,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本报记者 刘敏 摄
生产品种繁多的休闲食品,满足市场不同需求。本报记者 刘敏 摄
■本报记者 陈燕飞
鸡汤泡炒米,奇特搭配而成的超级美味。盛一碗滚烫飘香鲜美的鸡汤,撒一把炒米。不待炒米泡化,用汤勺舀起,慢慢品尝。这道鸡汤泡炒米,简单,质朴,却蕴藏着道不尽的家乡味道,是枞阳人特殊的家乡记忆。
鲍勇在枞阳县义津镇经营时福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时福”牌香香脆炒米因米质优良、口感酥脆,在当地十分畅销。他的炒米味道不仅让人难忘,还被评为枞阳十大特色小吃之一。
炒米,旧时正月前后,当地家家户户都很流行做,后来老房子拆了,很多人住进了楼房,炒的人就少了。虽然炒的人少了,但喜欢吃的人从未减少,这样的时代变化之中,反倒给了鲍勇商机。
鲍勇做炒米已经有17年了。1997年,25岁的鲍勇跟着父亲后面做的是八珍糕、绿豆糕和月饼,这种传统的糕点口感软糯香甜,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做,在当时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时候,非常受欢迎。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单纯逢年过节做传统糕点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
2002年,鲍勇决定做炒米,这一转变不只是市场化转型的探索,也是自己的一份乡愁。“对我们大多数当地人来说,炒米是回忆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家乡的传统美食,家家户户都爱吃。”鲍勇说,可是做炒米费工夫,这样寻常的日常小吃现在自己动手炒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鲍勇开始开发炒米产品。
炒米虽小,看起来也很普通,制作起来却十分有讲究。鲍勇的公司还在坚持使用传统的工序做炒米,“只有这样做出来的炒米才能吃出那种独特的香味。”
糯米用水浸泡20分钟,胀透,沥干,这才下锅。锅是直径80厘米的大铁锅,架在煤气灶上。炒炒米的工具,是细竹扎成的扫帚。用帚头沾一点香油,沿锅底小绕,然后舀进半斤米,扫帚在锅里由慢而快地转动,铁锅冒出缕缕青烟。“米粒刚开始发白,随后变至金黄,这样就差不多好了。”鲍勇凭着多年的经验积累,他根据锅的温度、锅里冒出的烟量和米的颜色便能准确判断每一步骤进行到何种程度。一两分钟左右,炒好的米快速盛起来,倒进大盆里,待彻底冷却以后即可包装。在包装上,鲍勇采用了拉链封口的新技术。这样一来,炒米拆包后也容易存放,不易受潮。
鲍勇说,虽然做炒米只是一两分钟的事,但相比机械化标准生产,使用传统工序炒制的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握很重要,火大了米会焦,小了米发不起来,起锅时要快,是个技术活。但鲍勇始终坚持传统工艺做传统美食。
在公司展厅的货架上,除了炒米,还陈列着桃酥、麻花、锅巴、芝麻粉等一系列的休闲食品。“我这里几乎都是传统的特色小吃,这些小吃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传统的东西要用传统的手艺去做才有传统的味道。”鲍勇一直认为,做食物要用心,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机器做出来的食物总是缺了那么点味道。”
在鲍勇看来,缺了那么点味道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口感上,还体现在食物所承载的情感和传统文化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吃糕点不是填肚子,而是要吃出小时候的味道。逢年过节大家带点出去,那又是家乡的味道了。”
公司每年炒米产量在5万斤左右,都是一人一锅慢慢炒出来的,传统工艺制作工序复杂、过程辛苦,似乎并不适应现在的市场,但鲍勇有自己的情怀和坚守。在他心里,传统食品代表了地方特色,传统工艺承载了传统文化。做传统的特色食品不仅是爱好,更是一种责任,“把地方传统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将老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工匠精神,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国平记者吴彬)近日,公安部发出通报,对4月8日至12日“体验式”暗访检查公安交管“放管服”20项改革措施落实情况作出...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