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怀宁新闻 > 正文

一赏艺术,宜城文化民间生长 根植生活的安庆民间艺术 实习生 曾辛瑀

来源:安庆日报 2018-10-25 09:44   https://www.yybnet.net/

古时,人们依水而居,长江水伴岸边沃土养就一座城,也滋生不少瑰丽的地方文化,戏曲、绘画、诗歌……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日,安庆人民对艺术的追求都未曾消磨。挑花、盔帽、根艺、雪木画……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这些艺术形式,或多或少地都面临着传承人才断层的困境,如何发展成为保护之外的又一问题。

10月21日,由安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庆市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安庆民间艺术精品展于市美术馆开展。剪纸、根艺、赏石、玉雕、蛋雕、书法微刻、掐丝珐琅、布贴画、撕纸画、十字绣,以及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雪木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等250件艺术品汇集于此,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游客前来观赏。

“蛋壳一磕就裂,怎么还能在上面雕刻这么多花纹呢?这得使多小的力啊?”光投射到展品上,经由反射,抵达张倩的瞳孔深处,几枚镂空的蛋雕成像,使得她发出惊呼。张倩再次将额头抵在玻璃展柜上,仔细地打量由芦忠士精心打造的这套蛋雕《团圆》。10月22日,张倩和同伴跟着好奇心走进美术馆,被各色展品的精美留下脚步,她不时发出感慨:“果然高手在民间啊!”

而她们口中的民间高手们中的一员,花白了头发的“雪木画”创始人黄德义正领着前来观展的人们,手指指向一只“关”在画框里的“白蚂蚱”,讲起往日的一件趣事:“有一次我去北京,这只小虫掉到了我的鞋上,有一位从台湾来的先生指着我大喊‘先生,您脚上有只虫,快拍掉’。”

这只惟妙惟肖的蚂蚱是黄德义通过长时间对昆虫的观察,以向日葵芯、通草为原料,雕琢而成的雪木画作品。雪木画这一画种早在1994年,被文化部评选为民间艺术一绝。轻轻敲打另一幅雪木画作品--《安庆振风塔》的画框,塔檐上悬挂的不足半厘米的风铃不住晃动,一旁观赏的人们纷纷称妙。

从池州来的叶鸿老先生掏出手持的数码摄像机,拍下造型奇特的根雕作品、青白相间的“望江挑花”、色泽温润的玉雕、奇石、棕编……叶鸿缓慢移动着步伐,端详着一件件展品,观赏完由身患残疾的薛二霞绣制的《清明上河图》后,他向薛二霞竖起大拇指:“你很了不起!”

“不管是比较‘老’一点的‘望江挑花’还是十字绣,我可以从这些展品中感受到安庆的人民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叶鸿说道,“这次来安庆游玩,总算真正见识到了安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届安庆民间艺术精品展,展现出民间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同时也显示出安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黄德义抚摸着自己创作的撕纸画作品,眼神飘向一旁的90后根艺师,他说:“艺术来源自生活,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们,看了这个展览之后,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

二问发展,非遗未来路在何方

“福寿双全。”精品展上,安庆市民曹健伟小声念出四个字,他面前的这幅长长的白底“画卷”,不费半点笔墨,全部由丝线穿插而成。还不等工作人员上前讲解,他就说出了制作“画卷”所使用的技艺--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是安庆市望江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发源于唐代,最早用于敬献神明,后演变成一种生活用品。望江挑花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运用挑、钻、游、织四种针法,绣出的作品图案正反成趣,凝聚着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雷池文化。

“头疼。”二十几分钟内,望江挑花传承人王世福说了五次“头疼”。让他日夜操心的是望江挑花的传承问题,其中包含着诸多细节:传承工作资金的不足、挑花人才的断层、年轻人对挑花技艺的缺乏兴趣……

据了解,望江县最早于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2015年建设望江挑花资源信息数据库,走访挑花艺人,收集整理资料录入数据库。编纂挑花用书,举办挑花培训,县内先后建立如惠龙挑花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生产基地,生产挑花制品。成立王世福大师工作室,建立陈列展示厅,宣传望江挑花,同时,确立一批望江挑花传承人,延续挑花工艺及文化。此外,还进行了在小学、中学校园内设立挑花课堂等非遗传承保护等工作。

“目前,望江挑花的传承工作进行得还是很艰难。”王世福说。虽然望江县政府组织过多次挑花培训班,意欲培养挑花人才,但在潜心钻研了15年望江挑花,用数不清的针和线累计起实践经验的王世福看来,这些几十人成一班的培训和中小学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讲解,只能学到挑花技艺的一些“皮毛”。

“挑花毕竟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长期学习挑花技艺,也要熟知望江本地文化,培养艺术思维。”在王世福心中,真正的传承是一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目前,王世福的手下只有4、5位徒弟,上一位出师的弟子跟随王世福学习了9年,才独成一家。

2000年,望江县内尚有20余位挑花能手,到现在,人数已减至10余人,其中最年轻也已有50多岁,而在这些挑花师傅中,只有王世福一人还在坚持为保护、传承望江挑花冲在第一线。本应用于望江挑花传承人培养工作的资金被挪用到别处,他就用自己的退休工资贴补。曾为挑花与县内一位领导激烈争吵半小时,为外地弟子学艺的不了了之感到无比痛心的王世福叹息:“我年纪也这么大了,很多次都想过丢掉传承这件事。但是丢掉了,就真的太可惜了。”

“前些日子,我去参加一个省厅的会议,在会上陈述了我的情况,底下炸开了锅,很多代表都表示对我感同身受。很多地方的非遗都发展得很艰难。”王世福说。

皖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安庆开枝散叶到各处,在“戏曲之乡”,望江的邻县怀宁,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牌盔帽。“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石牌盔帽随戏而生,是唱戏人不可缺少的“行头”,样式沿袭明朝的服饰、官帽,制作工艺复杂,品种繁多。2017年9月,石牌盔帽参展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精致的一顶顶盔帽显示出安徽戏曲文化的特色。

据悉,怀宁县文化部门深入乡村对全县所有制作戏剧盔帽老艺人进行了调查走访,并对其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录音、录像,以数据化的方式整理恢复戏剧盔帽制作工艺,同时,加快建设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保护盔帽这一传统技艺。怀宁名人,盔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帽子产”产云秋老师傅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收几个有热情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徒弟,一起把戏剧盔帽制作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老百姓只能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将这项技艺坚守,要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还是需要更多的具有高文化素养的人参与进来。”据王世福介绍,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朱胜甲曾与他勾勒起安庆非遗未来的蓝图——对市内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并引进大学校园。

“他的这个方向是对的。”王世福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在我看来,非遗保护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首先要有传承人,才有后续的物和文化生活。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学也没办法,学习传统的挑花记忆收益不多,他们也要考虑自己如何生存。希望政府和文化部门能有所作为,帮助我们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

新闻推荐

全国劳模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10月17日,贫困户在喜领2018年每户3000元的参股收益。全国劳模、安徽省怀宁县月山镇复兴村党支部书记查正严(右二)组建盛联水...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戏曲盔帽石牌造2018-10-23 09:43
猜你喜欢:
评论:(一赏艺术,宜城文化民间生长 根植生活的安庆民间艺术 实习生 曾辛瑀)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