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安庆新闻 > 正文

寻访程长庚故居

来源:安庆晚报 2012-08-31 18:42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黄骏骑
 

程长庚在潜山老家的故居,我是去过的。

他的家乡王河程家井,而今已改为“薛家岗”。这是一个值得访游的地方。孩子们从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历史教科书中,在高考试卷上,读到了这个名字。作为一个闪亮的标志,被世人熟识与敬仰。

很多年前,我去程家井,老人们虽没有沐浴更衣,还是洗净双手,毕恭毕敬地捧出《潜阳程氏家谱》,读着其中的章节:“纲公(程家井始祖)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清连秀丽,兼多醇厚之风,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山下及毛家垅,耕田食,凿井饮,而程家井之名起矣。”程长庚,名闻檄,又叫玉珊。按谱系源流,属“闻”字辈,是程家井51代裔孙。不用说,程长庚是喝着程家井的水长大的,清幽的井水一定映过他的面容,只是人事代谢,岁月更替,他幼时住的房子不复存在,原址上又盖了房子。程长庚少年时翻越的围墙还留下一段残垣,上面早已没有大师的体温,但似乎还能让人看见当年顽皮的孩童骑在墙头上的身影。听着他的后人绘声绘色地讲述“夜朝官”的故事,我在那里盘桓良久。

程长庚的家乡是至今尚存的“弹腔”发祥地,也是当时在全国被称为最佳的“安庆花部”即徽班之乡。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就受着戏曲艺术的熏陶,12岁随舅父卖乐器到保定,后到北京入三庆班学戏,成为“戏剧之杰”。作为古都常住居民,直至光绪五年(1880)69岁逝世,居京岁月长达57年之久。

多次有暇在京城小住,没有拜谒乡贤程长庚的故居,心中总像欠了点什么。一天,浏览《北京日报》,无意中看到肖复兴先生《梨园故居多城南》的文章:“百顺胡同36号是文武老生程长庚故居,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在那里。”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心中一阵惊喜,决计要去寻访程长庚故居。

京城的盛夏,不似家乡那样燠热,早上凉风习习,倒有几分秋意。从住所西四环“北京印象”小区出发,打车直奔前门大栅栏。循着文中提供的大致方位,从观音寺街拐进去,便把街市的喧嚣抛在了脑后。施家胡同、大齐家胡同、王皮胡同、铁树斜街……一路上,错落有致的胡同民居携带着岁月沧桑的印痕,逼仄处,迎面来人只好侧身让过。来不及欣赏茂盛的爬山虎、娇艳的石榴花点缀的院落,来不及品味古宅“瑞日芝兰光甲第,春风棠棣振家声”的门联,总算看到了“百顺胡同”的字样。然而,还是费了一番周折,因为这里又分“大百顺”、“小百顺”。我边走边打听,几位老住户用手一指说,斜对面就是!“百顺胡同36号”的门牌,果然就在眼前。

这是一条散发着京味文化的老胡同,用深幽、静谧来形容并不夸张,没有商铺,偶尔有自行车铃声在耳边响过。故居墙上,看不到照例悬挂的某某故居的标牌,原大门封闭,东侧另开一门,乍看就是地道的民居。抬头看,灰墙灰瓦上摇曳着几株小草。只是从有些剥落的朱红色厚门上,风化了的精美木雕房檐,可以看出房主昔日的风采。

伫立门前,我在心里默默地说,长庚大师,家乡的后生看您来了!和许多民宅一样,故居现已租给外地人居住。正好有一位小伙子进屋,征得同意,我尾随而入。从墙上排列的分户电表,可知这里住着18户人家。尽管以走道为界,隔成若干小间,还是基本保留了四合院院落的风貌。从格局上判断,原先南北房各3间半,南房为上房,北房西侧占用半间为门道,东西配房各两间,方木花架,合瓦盖顶。双层房梁与乡间大户的祠堂并无二致。室内光线暗淡,过道狭窄,杂物堆积,穿行不便。每户一间一二十平方米,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虽拥挤不堪,但租金比楼房低,很受腰包并不宽裕的谋生者青睐。与住户们攀谈,他们都是来自东北哈尔滨,到北京打工做生意好多年了。询问他们可知道这房子原先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居,都摇摇头,一脸茫然,他们只知道每月向房主交租金。不过,住在顶头一间正在扫地的一位女士还热情告诉我,她住房隔壁的不远处,就是另一条街上的纪晓岚故居。

驻足其间,一种莫名的沉寂和失落感袭上心头。转念一想,民居又何尝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人去楼空,老屋颓败,当年“四箴堂”的戏台没了痕迹,但程长庚毕竟在这里住过,脉脉流动的气息就足以使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亲切、动人,京腔京韵的那种感觉飘忽还在,能够让你迎风怀想。当年,程长庚主演《文昭关》,一鸣惊人,每登一场,万人空巷,成为三庆班头牌老生和班主。他采昆曲、秦腔、弋阳腔、汉调、徽调、西皮调诸家唱法之长,形成别具风格的“徽班老生”唱法,自成一派。其嗓音宽亮、沉雄,“字眼清楚,极抑扬吞吐之妙”,既有穿云裂石之高亢激越,又有余音绕梁的无穷韵味。

不知为什么,百顺胡同巷口挺立着一株株直向天昂的杨树,而在其它的古老胡同中多见温文尔雅的槐树。在钻天杨绿叶的缝隙中阳光细碎地闪烁,好像在听老人们讲述二百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大师们许多朦胧的往事。几位在树下乘凉的老爷爷老奶奶,看我手中拿着笔和小本子,悠悠地打开了话匣子。

当地流传一句口头禅,人不辞路,虎不辞仙,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这是说梨园唱戏的名角住在百顺胡同和韩家胡同的多,且几乎遍布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彼此相距不远。老人们指着身边的老宅说,你看,38号是武老生迟月亭故居,40号是著名武生俞菊笙的故居,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55号是青衣前辈陈德霖故居……我有些疑惑,问老人们为什么名角都扎堆儿把家安置在这里。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戏曲的辉煌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贺这位太上皇八旬大寿,闽督伍拉纳命子率领“三庆”徽班进京贺喜。尔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前后相随,拉开京剧在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序幕。“四大徽班”进京后,分别落脚于前门韩家潭、百顺胡同、陕西巷、铁树斜街等处。这种群居的连锁效应,和他们都是梨园行有关,彼此传染,相互照应,并非“同行是冤家”;也和千金买宅,万金择邻的传统观念相关,和如今住进新楼盘里都是不认识的生面孔,老死不相往来的居住现象绝不一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有关。老北京有“五子不登科”的说法,把戏子视为“下贱”,因而戏院都在前门一带。至于程长庚故居的变化沿革,则不甚清楚,只知早年曾做过一家电机厂的仓库。老人们还回忆了幼年到广和剧场看戏的趣事,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京剧选段,一听就是原汁原味,原来他们都是正宗的票友呢。

照过相,和“主人”道过别,当我离开故居时,频频回首。我仿佛觉得程长庚先生那睿智深沉的目光一定在恋恋不舍地目送着我,先生如若能言,见到我们这些潜山老乡,一定会执手相握,倾诉那种飘泊异地的感受和浓浓的思乡情结,让我带回对父老乡亲的问候和致意。平生无欲无求的先生,也可能会提出魂归故里的要求吧。

新闻推荐

值得炒一炒的职业技能大赛

一十四划生

安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庆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寻访程长庚故居)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