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太大了,江边广场即使在‘五一\’期间,环境也能保持得如此洁净。”每天晚饭后,章大爷都要和老伴一起,沿着江边的广场走一走。(《安庆晚报》5月8日)
近年来,安庆市城区“创建”成效斐然,从当初“省创”,到如今“国创”,工作推进稳步而且有序,这与各级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密不可分。然而,辖区创建的不均衡性也是不争的事实,某些特定区域环境整治偶有反弹,追根溯源,还是规则建设短板惹的祸。
这里说的规则建设短板,不是指创建的规章制度或者工作执行力欠缺,事实上,市和各区县政府以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在力保硬件设备设施配套的同时,创新工作机制,使宣传发动、健全规章、实施监督等环环相扣,营造出全民参与创建的热烈氛围。我们也应当清醒,如果仅仅只为争牌子,单纯的体制机制或许能够实现,但要长久保持创建态势和成果,永葆城市活力,作为每一个宜城市民,补齐思想意识的短板,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种思想意识,就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无形的规则意识。我们享受着城市的创建成果,安心工作,快乐生活,同时也用内心规则,指引和规范自身言行,并影响带动周围人。当内心规则成为生活习惯,人们便会从束缚感中走出来,进而享乐其中。而社会公众内心规则指向一致的时候,其蕴含的能量简直就无坚不摧了。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凭借的正是个人自身的内心规则,它是人们行为处世的纲领和指南,在安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践中,其现实意义尤为重大。比如城管中的占道行为,既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与文明城市创建背道而驰,那么,个人内心规则就应当是这样的:作为当事人和普通社会公众,必须意识到,这种行为已经触及到社会文明底线,是在拖创建后腿,也是在给文明城市抹黑,不管有没有人在现场监督、执法,都应当自觉抵制。作为执法者,除了具备普通公众的内心规则意识以外,还要克服行为上的惰性以及怕得罪人、怕惹事等畏难情绪,严格执法。不可否认,社会上一些不文明行为,与职能部门监督不到位、执行不得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朝三暮四似的行动,带来公众内心规则参差不齐,甚至诱发侥幸心理。
“内心有规则,行为知进退。”看到红灯闪烁,不管路上有没有汽车正在通过,也不管路口有没有交警正在执勤,就算还有人正在闯红灯,自己的内心规则也会及时发出止步令:立刻停下来!由此不难看出,社会公众个人的良好内心规则,是社会文明进步阶梯,更是支撑城市创优争先的脊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查灿华)之前,有很多媒体都曝光了“航班取消”骗局:非法分子常常给旅客发送航班由于各种原因而取消的短信,需办理退票、改签、领取补偿金等,然后一步步把旅客诱导至他们精心设计的骗局当...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