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毅萍
“山上长的叫毛香,田里长的叫水菊。”百里女子说到“毛香”的时候,声调升上去,而说到“水菊”的时候,声调又降下来,那婉转之间的爽利清脆,让我们听出黄梅戏的调子来了。
清晨,我们穿行在安庆太平县百里镇的群山之间,山连着山,都被深绿的树色遮蔽着,也有成片的茶园,青山寒翠,空气清冽,倏忽之间,耳边真的响起了黄梅调,那是陪同我们一起采风的民间歌手在对歌。舂米的碓臼在一个传统村落里,老屋已被弃用,村民们都搬至公路边的新居。这是我看到的最原生态的舂米工具,黄色的长圆木,被我们踩在脚下,一下一下,让那圆圆的碓头,砸进深深的石臼里,雪白的糯米被舂成了米粉,抬眼看,天高云淡,树木葱茏,百里的岁月似乎就在这舂米声中静静地流了过去。
沿着山路,我们走进了村民家的新楼房,在新与旧之间盘桓,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身后的老屋已经和远处的青山一起,成了岁月深处的剪影。农家的八仙桌上,摆满了一盆盆蒸好的毛香粑、糍粑、豆粑、糯米粑……我们像走亲戚一样,无拘无束,夹了块毛香粑,我坐在门前的长凳上慢慢吃,前方是无遮无挡的广阔田野,毛香切得碎碎的,揉在面里,毛香粑成了墨绿色,细嚼之下有植物的清苦,米面的口感偏硬实,想来这样的粑吃起来相当抵饱。经过舂米的那道工序,再细细品味这百里的味道,你才能体会到,这细腻的米粉,这隐郁的清香,是天地自然的恩赐,是农家稼穑的喜悦。
毛香原本生长在春天,我们在这冬季能吃到毛香粑,当是村民把毛香晒干了收藏的。去年三月三,我在皖南敬亭山,也曾见到当地人在山上拔了野蒿子做蒿子粑,不一样的植物,却是一样的乡愁。民间也有称三月三为“三巴节”的说法,而在百里的传说中,毛香粑有“粑魂”之功,这暗合了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曾写过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如此看来,毛香粑在百里传承至今,无论在时空的纵向横向上,都是有本可源的。
在百里,豆粑也是民间美食里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说起做豆粑。村民们用的是一个动词,烫,烫豆粑,那火热繁忙的劳作景象跃然眼前,这里的豆粑是切成面条状的,类似于我们江南的米面,百里人炒着吃,可算菜可当饭,可家常可上席,也是田间谷物与民间智慧的产物,烫豆粑的日子,也是农家最热闹的时节,全村上阵,分工协作,那是农耕社会流传下来的一种温情与美好。
“风物若须论短长,人文百里尚毛香。”我似乎明白了,无论是作为历史古镇的百里,还是文化诗乡的百里,毛香文化是百里人传承千年民俗的一种心愿,是对家乡风景人文由衷地热爱,我仿佛感知到,那丝丝春意已经在百里的青山绿水中悄然生发。
新闻推荐
范围:凡市区内参加安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标准:暂定为每人每年30元,其中医保统筹基金结余中划入20元,参保人员个人缴费10元,参保人员个人缴费随职工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保险费收取...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