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海绵城市”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广泛关注。
2015年,安庆便被纳入安徽省“海绵城市”试点。从那时起,安庆的城市建设处处都渗透着海绵城市的理念。根据规划,到2030年,安庆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正当其时
雨季易涝,水资源分配不均衡,这是安庆“水”的现状。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安庆水源、“塞”、“污”的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城市地面硬化造成径流量大。”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分析说,根据对安庆各区域典型已建地块分析,老城区硬化比例达到了94.3%,绝大部分的雨水只能“硬排”,排水压力大,内涝严重。所以,亟需增强城市“渗透”能力,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城市水系统沟通不畅,也造成了“塞”的问题。现有排水管渠建设标准低下,排水能力差,又受未经整治的原生河道的阻塞,城市防洪能力大打折扣。
而“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安庆建设海绵城市有现实的必要性,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防洪能力,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海绵城市效果逐步显现
2015年,安庆被纳入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从2016年开始,安庆逐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湖心中路和康熙河景观带。
2016年,湖心中路皖江广场附近,800米的人行道上铺上了新型透水砖,这是安庆市首段试点海绵路。这种新型透水砖透水性是普通透水砖的6到8倍,每个小时每平方米能够渗透780公斤的雨水。
而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新建的康熙河景观带里处处有玄机。
“从踏入康熙河景观带的第一步,就进入了海绵城市理念中。”市重点工程建设局项目管理二科工程师李俊说。由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砾石和植草砖铺设而成的15万平方米的透水路面;绿化率达85%的景观带,2万平方米的生态植草沟,8万平方米的生态蓄水池,多达100多种的水生植物……让整个景观带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成为“会呼吸”的生态公园。
2016年汛期,康熙河景观项目已初步发挥出“海绵”功能,“海绵城市”效果显现。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成型
记者从市住建委城建办了解到,目前,《安庆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省住建厅审查,正报市政府审批。
根据这份《规划》,安庆市将结合安庆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安庆特色的海绵城市,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的发展战略。
“针对新老城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市住建委城建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每个新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充分考虑到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
老城区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排”的问题。主要结合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修路等,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同时推进花亭大沟、十里大沟、免锣巷大沟等黑臭水体整治。新城区树立目标导向,将公园绿地、透水道路新建、海绵小区等纳入专项规划,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同时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沿着这样的发展路径,“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勾画出的生态型城市图景,会在不远的将来在安庆成为现实。
记者 江月 通讯员 石晓红
“海绵城市”,通俗来说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能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建筑、小区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提升城市排涝能力,构建健康城市水生态系统——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力推动重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有效预防和遏制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市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近日,安庆市政府将20家单位列为了2017年度市级挂牌重大火灾...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