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产茶,早在唐宋时即已闻名朝野,史志所载山中有“蒔茶源”,即今茶庄地也。寄情笃志于山的天柱老人乌以风陵墓便坐落其西北隅。
戊戌秋冬之交,欣闻天柱山管委会与天柱山镇政府出资对先生墓园重加修葺,随即登山拜谒。
车从野人寨入山,行程为上山最佳路径,左有九井河瀑布群,相续相接,洞天湖山相映;右有九曲河绕岭抱山,古时的万岁乡与天柱寺名载史册,素有皇舆佛窟之誉。前人有云:峰回路转,宛入桃源之境;山明水秀,常留太古之风。此茶庄一线之大观也!乌老生前亲自勘定墓址于斯,足见其襟怀山灵之志终生不易也!
先生殁于1989年初,时有徐公继达等呼吁奔走,天管会与野中等诸多单位襄助,辟墓园与先生安息。经引导,予等穿过茶庄一排村民楼房,止步于一向阳山坡,但见坡道斜就,倚岗渐次升高,进入墓园,即见新修一方平托开敞之地,广约亩余,铺有花岗岩火烧板与生态漏砖,足容二、三百人登临集会无虞。
东侧新建一亭翼然,木质构件,甍瓦翘角,形态比例协调,仿佛透着几许村姑秀气;亭成五面,重檐双飞,美人靠相环,俨然一座原木艺术品也。
乌老之墓位于最上方,即山岗岗脊处,有蹬道58级,悬垂如梯,举步而上,虔诚而至墓前,“乌以风先生陵墓”之碑豁然在目,仰止之情,油然而生,我与同行徐君等逐一拜揖礼敬之。肃然环视,墓壙四周,青石砌就,弧形拱围;高阜之上,松柏环抱,四季常青,与先生之精神相契而不衰;背靠降丹、丹书、天蛙三峰,陂陁相连,风云开合,举目之间,令人犹见先生旷达之襟怀。整座陵园依山面南,既掩蔽有松枥,又就近于村庄;既远离滚滚红尘,又歇息于施茶济民之道旁,这与先生怀山抱水、亲民济困,撷林卉、捡涧实、酌野泉、探岳源之趣相谐!最终安息于斯,朝有长林振之以清风,晚有明月照之以清辉,冥然合道,得享天然;更可欣慰者,先生平生所愿之天柱大业,正步步向前推进,改革春风化雨,琼阳川下,换乘中心与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相融一体;炼丹台侧,居民安置楼群与俄罗斯村比邻相亲,茶庄已成为潜阳乃至安庆旅游跨越发展之缩影也!乌公地下有知,当颔首笑吟也!特诗以誌之:
环峰回壑处,春夏高飞瀑。松劲在冬秋,人眠对竹菊。苍茫天柱海,浩荡啸歌续。奋翼式先贤,前程舒远目。
瞻仰之余,忽然有悟,何不将新修之亭命名为“怀乌亭”,以与常州“怀苏亭”(怀念苏东坡)、洛阳“怀白亭”(怀念白居易)相谐义也。
草就亭联一副,以旌先生行状:
树德以风,开山兴教南天圆梦;
潜心于岳,撰志修文西路存真。
乌老生于齐鲁之地,从小受儒风浸润,负笈于北大名校名师,惨遭家变后,自号“忘筌”,潜心天柱,激昂奋志于古岳文化,披荆斩棘,诛茅修路,探幽发微,鸠工抡材,率先开山,景仰忠烈,办学兴教,倾毕生心血,撰成《天柱山志》,填补了一大历史空白,圆梦于“南天一柱”之下;如今虽驾鹤西去,但他留下的文字真言长留人间!诚如《论语·颜渊第十二》所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先生叔父乌士适曾在家乡聊城监修“光岳楼”,旨在光大东岳泰山之盛;先生自己则荜路蓝缕,以天柱为第二故乡,终成其光大古南岳之志,家风相传,山高水长,堪为东南二岳人文相亲之典范也!
明年2月26日为乌老30周年忌日。值此亭成名就,园拓地展,使陵园之胜益增,昔日先生观风景,创大业,如今先生作古归山处亦成一道亮丽风景线矣!
谨以为记。
新闻推荐
“解放思想、推进发展,没有局外人。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职能,把市委的主张通过...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