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扬飞本报通讯员 潜关农
“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是照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青年农民送科技、传经验、解难题。 ”日前,潜山县关工委科技兴农委员会主任华心德说。
今年76岁的华心德仍然精神矍铄。 10多年来,他同身边的“老科技”们一起,坚持到农村送科技、抓培训,帮助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会管理、创业致富奔小康的青年农民。
华心德告诉记者,在潜山县“关工”队伍里,有不少包括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农机工程师在内的老科技工作者,年龄最大的已近八旬,最小的也有60多岁,大多数都有着10年以上的关工“工龄”。这些“老科技”,从建立超级稻示范基地到扶持种粮大户,从培养新型农民到寻找“青年创业之星”,从关爱留守孩子到关注民营企业的青工教育,以及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和电脑培训,无不倾注了他们的精力和汗水。
76岁的林业局关工委副主任储浩川,6年前在深山区槎水镇逆水村帮助汪国智等三位青年农民办起了油茶生产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和对老茶园的改造,使840亩老茶园恢复了生机,新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150亩,去年油茶收入30万元,现已成为安庆市、潜山县油茶发展示范基地。
王河镇关工委副主任、农艺师叶庆楼,在1年多时间内,跑遍全镇16个村,一方面动员“五老”加入关工组织,一方面对青年农民的科学种田进行技术指导,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五老”们还经常深入农村,就“三农”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近三年来,围绕农村改革中的新热点,先后对种粮大户、特色产业、农业机械化、农技站建设、民营企业青工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进行了专题调研,撰写出《关于种粮大户几个问题的思考》《让青年农技人员发挥正能量》《让青工同企业共成长》等一批调查报告,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为培育新型农民、发展新型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胡劲松10月18日一大早,位于太湖县的五千年文博园大门口,已经停满来自湖北、江西、江苏以及省内各地的自驾车辆;各式载满游客的豪华大巴,走下成群结队的游客。金秋时节的节假日里,文博...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