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开放的张恨水纪念馆,是全省唯一的文学纪念馆。它不仅迎接海内外研究者,更成为普通民众认知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窗口——
■ 本报通讯员 聂玲慧
今年是一代文学大师张恨水诞辰120周年,位于潜山县的张恨水纪念馆今夏开放,这个天柱山脚下的小城氤氲着一股文学的气息。
“啼笑因缘”馆中藏
“今天和几个同学到纪念馆参观,以前我知道他是我们潜山人,是小说家,但通过今天解说员阿姨的介绍,我知道少年时代张恨水的很多小故事。 ”在留守儿童张静瑶暑期作业本里,到张恨水纪念馆参观展览成为她暑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2014年暑假,在脑海中对张恨水留下深刻印象远不止张静瑶一个。自7月18日张恨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青少年络绎不绝。张恨水纪念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面积270平方米。纪念馆陈列分为“少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情怀”“夕照青山”“故土情结”“传播与研究”七个部分。为使纪念馆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该馆在充分搜集史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布局、色彩构造、场景设置、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呈现张恨水跌宕起伏的人生,著作等身的成就、思想文化特征和家国情怀,以及张恨水现象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解读他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报人的传奇,使张恨水纪念馆具有显著的“标本”意义。
潜山县博物馆副馆长涂爱华认为:“张恨水纪念馆立足于展示张恨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展示了张恨水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当然,更立足于展示张恨水与潜山地域文化的渊源以及张恨水对家乡的赤子深情。 ”这样既能满足专家学者研究的需要,又能让前来参观的普通民众喜闻乐见。
“山水”相依赤子心
在张恨水纪念馆的正前方,是修葺一新的张恨水墓园。在苍松翠柏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对于潜山来说,老百姓发自肺腑地对其寄予深厚的感情。往年清明节,在潜山县黄岭村的张恨水故乡,周边群众总是自发为张家祖坟培土、插标、祭扫。自张恨水骨灰安葬于墓园后,清明时节,更多的群众前来墓园祭扫。
潜山当地还有一批本土学者自发研究张恨水,他们中有普通机关职工、教师,还有退休老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徐继达老人的倡导下,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成立。潜山县也到处烙下张恨水的文化印迹:城区广场上刻有张恨水头像和“啼笑因缘”题字;中小学把张恨水写进乡土教材;老家余井镇中心学校筹建了“张恨水文化教育园”。
2014年是张恨水先生诞辰120周年,一场以“张恨水与文化自强”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的150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上,专家从张恨水与文化关系、张恨水散文再认识、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张恨水与媒体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研讨。一批专家学者还对今后张恨水的研究提出了不同方向和方法。
在潜山,人们把天柱山和张恨水合称“一山一水”。一代文学大师张恨水叶落归根,但怎么样才能做到实质意义上与天柱山“山水”相依、珠联璧合,仅仅一座张恨水墓园显然无法实现。
“我们需要这样的平台,不仅了解张恨水是谁,更要了解这个人有哪些故事,他为什么是潜山的骄傲,天柱山需要的是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名人,而不是一副硬生生的雕像,一座冷冰冰的墓碑。 ”真正实现“山水”相依,就需要张恨水在家乡既能“上天”,也能“入地”。能“上天”是从专家学者的角度,解读张恨水作为文化名人对于文学的贡献,能“入地”则是让活在民间的张恨水释放张力,让民众爱上属于潜山的文化品牌。张恨水纪念馆的开馆,为世人打开了这样的一扇窗:他可以是女儿眼中亲爱的父亲,他也可以是最重民族气节的小说大师,他可以是富有正义感的新闻报人,他还可以是思念家乡,声声唤归的游子……
“文化自强”看今朝
“凡是与张恨水有关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各种研讨、考察等活动的资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张恨水研究者把这当作一个基地,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 ”张恨水研究会会员汪启明表示。
而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品牌及资源,张恨水纪念馆的社会价值难以估量。古人曰:“人有爱乡之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 ”要使民众热爱祖国,必须先使其热爱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了解张恨水,就是把对张恨水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最终融进血液中去,成为一种永不丧失的深沉情感。他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对民众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在纪念馆建立的背后,往往能看见类似“发挥名人效应、推动旅游资源、推动经济效益”等潜台词。而应当如何保护、整理和挖掘,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充实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则是对地方政府最大的考验。
近年来,潜山当地抓住厚重的皖文化资源优势,自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该县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继续挖掘整理极具潜山县特色的民间文化,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力度。自今年开始,潜山县设立文学艺术奖,分别命名为“张恨水文学奖”和 “程长庚艺术奖”,将文化软实力硬打造,在彰显潜山文化美誉上实现“文化自强”,这不啻是对张恨水纪念馆开馆最大的纪念仪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徐建平 储北平)近年来,潜山县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扶贫攻坚新路,共减少贫困人口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近年来,该县在15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1.68亿元,解决了1...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