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潜山新闻 > 正文

柔肠与侠骨他一个都不少

来源:江淮晨报 2016-02-28 07:38   https://www.yybnet.net/

张恨水: (1895-1967),原名:张心远,中国现代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现代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现代章回体通俗小说大家。创作中长篇小说100多部,各种作品3000余字。最有影响的四部长篇小说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张恨水也是作品改编为其他文艺形式最多的现代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春节,与朋友聚餐,席间有潜山的朋友,说到假日旅游,话题很自然转到天柱山。朋友说,你们只知道潜山有天柱山,可知潜山还有与天柱山齐名的“一水”?众人诧异,朋友一脸得意地介绍,“一山一水”可是潜山两个宝,山是“天柱山”,水是“张恨水”。

茅盾赞曰:“运用‘章回体\’儿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老舍则称其“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2月15日是张恨水去世49周年纪念日。晨书房“二月纪念”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文学大家。

通俗小说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1924年,张恨水因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更是将其声望推到最高峰。在他鼎盛时期,要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就有五六家报纸同时连载张恨水的数篇长篇小说。因其小说悬念丛生,每天下午两三点,就有很多读者在报馆门前排队,欲先睹为快。

张恨水的小说发行量之大,可谓空前绝后,仅他的《啼笑因缘》至少出过二十余版。有人非议他的小说“风花雪月,鸳鸯蝴蝶”,他从不辩驳。有人当面质问,他也是和颜悦色地反问:“鸳鸯、蝴蝶和人的关系、感情都处得不坏,几曾见过人们要捕杀鸳鸯蝴蝶?又听说过鸳鸯蝴蝶伤害过人?”

袁进(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研究所教授)曾在《百家讲坛》之《与“三”结缘的张恨水》中提到:鲁迅的母亲是非常喜欢读小说的人,当时根据荆有麟的回忆录,鲁迅的母亲并不喜欢看鲁迅的小说,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小说家,后来别人告诉她,而且说你儿子写的就是绍兴当地的事情,他母亲觉得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小说拿来看,看了之后说,我觉得也没什么好。他的母亲是非要看谁的小说呢?要看张恨水的小说。《鲁迅全集》1934年5月16日给母亲的信中,他说:“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一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从信上的这个话分析,显然张恨水的小说是他母亲点名要的。由此可见,他的母亲对张恨水的小说是非常喜爱,实际上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张恨水的小说,那就是鲁迅买来寄给他母亲看的。 

袁进说,事实上,张恨水的小说不仅在老百姓阶层流传,被称为“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在病房里躺着,这个时候,他就请吴宓,到学校图书馆去借张恨水的小说,借来之后由他的太太唐元念给他听。可见,张恨水的小说不仅能够打动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动高层次的学者,高层次的读者,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赏,这在中国小说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让中国的“抗战文学”走向了新的境界  

普通读者认识张恨水,大多是因为他所写的通俗小说。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张恨水曾创作了大量国难小说,其数量之多、艺术之上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比肩。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张恨水便写了《太平花》,这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最早的抗日小说。

“国难小说”这一特定文体的提出,最早就出现在张恨水笔下。张恨水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32年,又用两个月写了短篇小说集《弯弓集》并自费出版。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今国难小说,尚未多见,以不才之为其先驱,则抛砖引玉,将来有足为民族争光之小说也出,还未可料,则此鹅毛与爪子,殊亦有可念者也。”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段话是迄今为止所见的“国难小说”一词的最早出处。

袁进说:“张恨水是极具抗战意识的作家,早在九一八事变时就起来创作‘国难小说\’。抗战爆发后,张恨水到重庆,投身于《新民报》。他是较早描写抗日正面战场的作家,早在小说《冲锋》(又名《巷战之夜》)中,就根据他弟弟张牧野的亲身经历,刻画了天津市在沦陷前爆发的民众自发起来抗战的英勇事迹;在他的小说《大江东去》中,曾描写了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他还是运用长篇小说描写抗战重大战役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虎贲万岁》就真实地描写了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死守常德,全师最后只剩八十余人生还,终于打退日本军队进攻的故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像这样非常真实地描写抗战重大战役的长篇小说是非常罕见的。”

张恨水写中国人遭受的惨痛的灾难,更写中国人站立起来的抗争。不再是活得怎么惨,而是告诉你应该怎样活。从一片哀鸣的“国难文学”中走向了高喊杀敌,应该说,张恨水让中国的“抗战文学”走向了新的境界。

誉满民国的大作家从“黄土书屋”走出来

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是张恨水的故乡,说到“恨水老书房”,作家王张应说:“那地方,我太熟悉了。因为那是我的家乡,当年的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岭头乡没有了,但黄岭村依旧保留着。这个黄岭村,现在已是余井镇的黄岭村了。熟悉那地方,更因为那地方曾经有我的母校。我七岁开始,在坐落于黄岭大队黄岭生产队的黄岭小学读书。多年以后,我在潜山县城边漳法山上张恨水纪念馆里,看到了一幅照片,题为‘黄土书屋\’。我很惊喜,一眼就发现,照片上,那座黄土泥墙的老房子,就是我早年上学时天天见到的,学校门前池塘北岸的张姓老宅子。再后来,我又在张恨水的自传体作品《写作生涯回忆录》里得到了印证,方才确信那地方真的就是恨水老书房,即所谓的‘黄土书屋\’了。”

关于张恨水与“黄土书屋”,王张应说:“其实,那地方,只是张恨水的祖居地,并不是张恨水的出生地。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广信县,这个祖居地,在张恨水的《写作生涯回忆录》里被称作‘原籍\’。从回忆录上看,青少年时期的张恨水,至少有三次居住在“原籍”的老宅里。那些时日,张恨水就在那间后来所谓的恨水老书房里,或者叫黄土书屋的地方,一门心思读书和写作。”

王张应说,根据相关资料,在张恨水十一岁半的时候,他从南昌回到了安徽潜山原籍,在乡村私塾里读书。张恨水曾在回忆录里说,他当时读书的环境很好,学堂是祠堂附设的圣庙。他的私塾老师喜欢看《三国演义》,常常把《三国演义》放在书桌上,他老师休息了,走了,他就马上偷过来看。另外在张恨水十九岁、二十岁之间,因为家贫废学,退居安徽潜山原籍。张恨水在回忆录里说过,年少的人,总是醉心于物质文明的。那时让他住在那个依山靠水的乡下祖居老宅里,与农夫为伍,十分地牢骚。于是,“终日疯疯癫癫作些歪诗。作诗之外,作笔记作小说。”还有一次,是在张恨水二十一岁的冬季,在他离开家乡外出流浪了将近一年后,又回到了家乡。当时,乡党认为他是个不可教的青年,他伤心极了,终日坐在一间黄泥砖墙的书房里,只是看书作稿。那段时间,就在这间‘黄土书屋\’里,张恨水作了好几部小说,有《青衫泪》、《紫玉成烟》、《未婚妻》,还有一篇笔记叫做《桂窗零草》。”

二十四岁时,张恨水真的离开了家乡黄岭,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了芜湖,当上了《皖江日报》的编辑。由此,一步步走向他的人生之辉煌,创作之辉煌。张恨水,其实就是从这间黄土书屋里走出去的一位誉满民国的大作家。晨报记者 李春

张恨水轶事

第一次投稿

第一次投稿是在张恨水的十九岁时。由于父亲的早逝,他的家境急转直下,由一个富裕之家一下子变成了贫困之家。后来,张恨水曾在回忆录里说,“由于我穷,我也就开始自找出路”。

那时的张恨水喜欢看《小说月报》,每月总要从有限的生活费里节省出两角钱,买一期《小说月报》来如饥似渴地阅读。张恨水意外地发现,在某期《小说月报》的背页上,刊有一则征稿启事,约定稿费每千字三元。张恨水非常欣喜,非常兴奋,他立即很大胆地想到,要在这里试一试,做一做自己从小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他还想在这里为自己的生计找到一条很好的路子。于是,张恨水开始在讲堂上偷偷地作起应征小说来。为什么要偷偷的呢?自然是害怕让旁人看见,会笑他不自量力。

仅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张恨水写出了两个短篇小说。一篇是文言小说,题为《旧新娘》,大约三千多字。另外一篇是白话小说,题为《桃花劫》,大约四千余字。前一篇,戏说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罗曼史,是个喜剧。后一篇,写了个孀妇自杀的故事,是个悲剧。稿子写好以后,张恨水就悄悄地去了邮局,将稿件寄往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部。大约在投稿过后的四五天时,有个商务印书馆的信封,被人放在了张恨水寝室的桌子上。张恨水一看,是《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先生的一封回信。恽先生在信上说,“稿子很好,意思尤可敬佩,容缓选载”。可惜,那个满腔热情的青年恨水没曾想到,他焦急地等待了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直到恽铁樵先生交出《小说月报》给了沈雁冰先生的那一年,总共是十个年头,他的那两篇小说稿子,硬是没有露出脸面。谁也不知道,是在哪年哪月,那两篇稿子就被扔进废纸篓里去了。第一次投稿,在经过十年的等待和失望之后,便是这样无疾而终了。若干年后,张恨水在撰写《写作生涯回忆录》时,提到了当年这件事,多少还有些无奈和遗憾。王张应

写常德会战的酬劳:一把缴获的战刀

常德保卫战,8000余虎贲抵抗日军,仅存83人。常德血战后,余程万被人敬为“忠骨英魂”,有人写藏头诗赞之:虎视群倭意难平,贲威飒飒震乾坤。

不过,正是这位虎贲师长,却在常德收复后,差点被蒋介石枪毙。常德血战的最后一刻,守军只剩300余人,而援军迟迟未到。部下苦劝坚请下,余程万带200余人突围,与援军会合后,又杀回常德。然而,“突围”被一些人认为是遗弃部属放弃守土,余程万被拘。4个月后,经人求情,余程万才无罪释放,随即被任命为74军副军长。为了纪念常德血战,余程万派两位手下找到了当时的小说名家张恨水,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的感人故事。张恨水先是推脱,因为他不懂军事,“自己是百分之百的书生,又没到过战场,无法下笔”。

两位虎贲没有气馁,而是在张恨水附近住下,常常去找张恨水聊天,久而久之,竟成了朋友。当两人旧话重提,张恨水无法推辞。1945年春,张恨水正式动笔写《虎贲万岁》。小说完稿后,张恨水婉拒了余程万的丰厚酬金,甚至连请吃饭都没去,但是接受了一件礼物:一把从日俘手中缴获的战刀。《虎贲万岁》出版后,57师扬名中国。 

写《总答谢》 拒开纪念会

1944年5月16日是张恨水的50岁生日,恰好也是他从事新闻和创作30周年的纪念日。当时,包括张恨水所在重庆《新民报》在内的几家报社准备联合召开纪念会,为张恨水庆祝。 

但是对于要为自己召开纪念会这件事,张恨水感到十分不安,经过考虑,他决定拒绝召开这个纪念会。于是,张恨水亲自写了一篇题为《总答谢》的文章,发表在当时的《新民报》上,表达了自己拒绝召开纪念会的缘由和心情。 

张恨水在《总答谢》一文中写道:照说,这种光荣的赐予,我应当诚恳的接受。可是我想到物价的数字,我立刻想到不应当因我这百无一用的书生而浪费。而且我的朋友,不是忙人,就是穷人。对于忙朋友,不应当分散他的时间;对于穷朋友,不应当分散他的法币。于是我变为恳切的婉谢。假如茶话会(也就是纪念会)真的开了,一个面白无须、身着川绸长衫的措大,在许多来宾中公然受贺,那窘状是不可想象的。说我矫情不如说我知趣。朋友,以为如何? 

看到张恨水的态度十分诚恳,大家就把准备为张恨水召开的纪念会取消了。

笔名的由来

在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才取名“恨水”的呀?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接着,他朗诵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将“恨水”二字特别拖了长腔,然后说:“我喜欢的这首词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笔名了”。 

他取其中“恨水”两字作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要珍惜光阴,勤奋进取,不要让光阴像流水一样白白地流逝了。

新闻推荐

探访秋潭古地

○古老的秋潭寺 ○我们发现的摩崖石刻 ○秋潭古地的潺潺流水 ○秋潭之绿   &nb...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柔肠与侠骨他一个都不少)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