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倩
“累计建成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38个省中心村、43个县中心村和61个自然村示范点,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 ”回顾起三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潜山县县委书记张劲松很是感慨,“建设美丽乡村,没有群众的支持,就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
尊民意,村民说了算
都说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可难就难在如何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主动转变“家长式”政府、“孩子式”农民的工作方式。在这一点上,潜山县是如何做的呢?
“这条路我觉得还应该再宽些,这样会车方便。 ”“水塘我希望能留着,以后好好修整一下,也是个休闲去处。 ”在潜山县痘姆乡仙驾村,一遇上需要讨论乡村建设项目的村民大会,来的村民都要比原计划多得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要讨论上几个来回才能把“建什么、怎么建”确定下来。
记者了解到,仙驾村确定规划范围和建设方案确实挺“繁琐”:村理事会要多次到现场确定每一农户需要拆迁的内容,一户一户确定道路修建路线、长度,测量粉刷面积、喷绘面积和房前屋后需要整治的内容等等,并登记造册,商讨提出方案。然后由村“两委”审议,再交由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会议决定的结果及时通报到农户。
虽然程序繁琐、工作量增加,但潜山县住建局的方跃认为,这是对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一种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老百姓才是建设的决策者。所以,县里要求确立建设点时,必须将村民理事会成立、受益村民户户签字、村民投资投劳、‘三清四拆\’、公共设施占地调整‘五个100%到位’作为前提,达到的就干、不愿意的就不干,由民做主而不替民做主。 ”
人心齐,大家共参与
“搞建设关键是要群众感到实惠,得到利益,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园更好更美哩? ”方跃说。
在这一难题上,潜山县探索出了一条“三主”推进模式:党政主导,做到党政引导不包办;群众主体,做到农民的事自己办;村干主抓,体现在村干包保负责。
从村口通往痘姆乡山包新村的路,如今宽敞又平坦。其实在建设之初,那里还只是一条宽不过2米的土路。原先的路紧挨着村民汪李洁和汪公应家的外墙,狭窄又泥泞。村庄整治实施后,汪李洁和汪公应看到村子一天天变了样,相比之下,土路更加“碍眼”。于是他们主动拆掉老房子各自向后让出一米宽的路基,使进村道路通畅起来。
谁知两位老人这一“让”,不仅让出了便于村民通行的宽敞路,更成了村庄整治工作强有力的助推器。短短几个月,村民共建家园积极性高涨,共筹资投劳108万元。
在资金方面,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做到“分工明确”。政府主要承担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拆危房、清垃圾、杂物和污泥等主要由农民自己出工、出资。建后项目管护,政府实行奖补。
据该县财政部门介绍,2010年以来,潜山县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6.06亿元,其中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捐资2.05亿元,占总投入的33.8%。
管得好,美得更持久
建得美,美一时,管得好,才能美得久。在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方面,潜山县的做法是:建立管护机制,确保有章办事;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有钱办事;创新运作方式,确保有人办事;强化监督考核,确保有人管事。
据介绍,该县农村保洁已全面推行市场化,共有17个专业环卫公司,配备了400多名环卫工人。管护资金除了财政补助、村集体投入以外,许多中心村还创新出可行的筹措方式:黄铺村美好乡村示范点,商定当年有“红白喜事”的人家,每次捐出200元;水吼镇黄龛村示范点,把春节期间举办灯会时大家的捐款集中起来;痘姆乡鞔鼓村汪中屋示范点,将村口的大塘承包给人养鱼,收取承包费;还有的村庄过年时,发动在外创业和打工回来的人捐款;这些钱集中起来由各村的村民理事会统一管理,用于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管理。
兴业才能富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潜山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截至目前,该县有省级最佳旅游乡镇4个、红色旅游乡镇1个、生态旅游村1个、星级农家乐20家,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吸纳农村劳力就业2万余人,旅游总收入达2亿多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储北平 程太平)今年以来,潜山县不断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政策创新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该县健全村干基本报酬稳定增长机制,村干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至800元,并实行县...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