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新学年早已开始了,在潜山市痘姆乡痘姆陶的“陶吧”里,依旧热闹非凡。在一字排开的拉坯机前,坐着10多名小朋友,省级非遗传承人涂胜友不时的指导着孩子们拉坯。“周末,这里的孩子们特别多,大多是来体验陶胚制作工艺的。”涂胜友介绍说。
来自合肥的王怡然小朋友,用沾满红泥的双手,捧着正在旋转的红色泥坯,在他双手的作用之下,土坯越拉越高,他的眼睛里充满了神奇和自豪。涂胜友说:“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合肥等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此过周末,捏泥巴,做手工,他们都很快乐。”在涂胜友的身后,有着一排排整齐的缸、罐、钵等物件,这些古色古香之物,似是在展示它的“年轮”。
据了解,今年57岁的涂胜友,从1980年与陶瓷结缘,当时,他是作为美术人才引进来的。在涂胜友的记忆里,痘姆陶瓷曾经很风光。他说:“老艺人画龙凤、花鸟、虫鱼都是信手而来,就连釉都是自己厂子研究制作,太湖的白沙窑厂、怀宁的管子窑,都从我们这里订购釉。”说着昔日的辉煌,涂胜友的脸上洋溢出了自傲。鼎盛时期,痘姆陶瓷厂有3个分厂,每个厂都有60多名员工。涂胜友所在的一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水缸等大件。如今的“龙窑”正是鼎盛时期的见证。这座“龙窑”建于1972年,近百米长,宽2米,高1.7米,身上均匀分布着洞口,松木从洞口进入,形成上千度的高温,不仅烧制成陶,还留下了松木香。
涂胜友介绍说,痘姆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采泥、晾干、破碎、搅拌、练泥、制坯、施釉、烧制等步骤,其中,烧制环节最为艰难,一件陶器,从泥坯到成品,需要72小时紧火与慢火交替进行,过去,没有温度表,全凭肉眼感觉。他从一开始的美工,到后来的施釉,再到整个工艺流程,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渐渐地变得熟练。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痘姆陶,他对痘姆陶从最初的欣赏,到后来的痴迷。他常常去痘姆陶的小型展览室,观赏木架上的碳坛、火炉、火缸等数十种产品。他说:“其中,很多是当时的瑕疵品,即便如此,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出来的。当时的手艺都是口口相传,没有图纸,后辈们丢失了手艺令人遗憾,所以我们建起一个展览室,以此激励工匠的发展。”
随着潜山市全域旅游的推进,痘姆旅游业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推介,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纷至沓来。近年来,已有几十个来自国内外的团队,到痘姆参观考察,加上痘姆古陶文化旅游节、龙窑点火仪式、非遗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使陶乡痘姆的“磁场”效应越来越强劲,乡村旅游的势头也越来越好。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痘姆陶传习基地接待了近2万人次的游客。为满足游客能够“把手艺带回家”的愿望,痘姆古陶共开发了茶具、餐具、花插、摆件等200多款旅游商品,深受游客喜爱。最近,合肥的一家企业,定制了一批陶艺文化产品馈赠外宾,并邀请知名书法家,在陶盘上泼墨挥毫再烧制成器。目前,几百套产品已经运出国门,由于这种传统工艺深受外宾喜爱,后期的合作还在继续。在不断与市场的对接中,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古朴的陶艺品,需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品味。作为省级传承人的涂胜友,同伙伴们引进了一套现代化制陶设备,从制作泥料、烧制到外表装饰上都进行了提升,实现了快速灵活的订单生产。涂胜友说:“新设备和新车间运营后,可以不受季节限制,也不用担心雨雪天气,随时都可以进行运作。 ”
据介绍,痘姆陶公司希望借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让民俗文化资源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成为村民增收渠道,使潜山市陶艺文旅产业的道路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2003年的电视剧《金粉世家》剧照。张恨水(1895~1967),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还是优秀的报人...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