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北浴乡四吉村地处皖鄂交界的深山区,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西北边陲的小山村。全村1500多人口,耕地仅586亩,土地面积6.23平方公里,距离宿松县城45公里。这里曾经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那时流传一句民谣是:羊肠小道绕山间,家家茅房几尺天,一年到头忙不停,又缺米来又缺盐。自从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安庆劳动模范洪应朝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团结班子里的一班人,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脚印,殚精竭虎,奋力打拼,硬是把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名震皖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深山里的一颗明珠。如今的民谣是这样传唱:水泥公路绕山间,家家新屋赛宫殿;强村富民带头人,百姓生活胜神仙。
科学发展,苦干实干,依托资源走出致富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大潮的引领下,山里人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摆在洪应朝和村里班子人面前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曾经做过教师的洪应朝抱着这种不服输的顽强性格,担任支部书记,做了这个穷家的头。上世纪末,在他的苦干实干下,四吉村基本上脱掉了贫穷的帽子。在二十一世纪初,科学发展潮涌大地,新农村建设云蒸霞蔚。如何把四吉村建设成和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洪应朝新的奋斗目标。经过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通过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刻把握,通过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这个总体精神的指引,他们确立了“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平台,以帮助农民增收为前提,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一轮腾飞目标,吟响新的发展号角。
近十年来,他们坚持做山场开发这篇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依靠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这些民间组织的优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招商引资,先后开发了5000亩红豆杉省级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湖桑市级示范基地,700亩板栗、500亩茶叶、1000亩毛竹等县级示范基地,还引进资金和技术,兴建了125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办起铁精砂厂、开发了大理石矿、建起日烘鲜茧4吨的烘茧站等企业,使农业真正产业化,资源初现工业化,大大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使全四吉村走上了一条新的科学发展致富之路。
促进民生,创建和谐,建设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强村才能富民,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有了经济实力的四吉村,没有小康即安的守旧意识,而是康而思源,康而思进,他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让全村群众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他们大力建设新农村。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在上下内外的帮助支持下,投资36万元的村八间三层教学大楼已经投入使用,为山区的明天托举着希望;投资43万元的九间三层村级活动场所焕然一新,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为党员群众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场所,更成为宿松县乡村干部培训基地。里面的党员活动室、村民代表活动室、农民书屋、信息网站、党员先锋网站、计生服务室、民兵活动之家都正常开放,为山村新一轮的山区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八间三层的村级敬老院,规范化的五保老人住宅,标准间的住宿条件,全村26个五保老人全部带上大红花,幸福地入院安家了。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同时还办起了留守老人之家和留守儿童之家,使全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安心在外打工,全村所有的老人都有自己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全村20个村民小组15个组通了水泥路,四个村民组修通了砂石路,78盏太阳能路灯普照全村民众,78块永久性宣传牌悬挂在全村水泥公路两边,率先实现了村级低压电网改造,完成了全村家家户户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户户通工程,40%的农户新建了沼气池,60%农户建起了卫生厕所,农民住宅楼房化逐步普及,室内装璜档次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深山区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去年该村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6.8公里水泥路面胜利通车,他们号召全村有识之士广泛征集符合四吉村发展实际的对联是:“四季春风笑迎宾客共走科学发展路、吉祥光辉普照民众同创和谐文明新村。 ”
新闻推荐
近年来,宿松县政协加强文史资料征集及研究工作,其编辑出版的文史书籍,已成为当地民众系统了解宿松的过去,团结、教育和激励人民的一大乡土教材,也成为对外宣传彰显宿松地域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宿...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