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22日,“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在合肥实验剧场举行开学典礼。学习期间,潘璟琍与王少舫、丁永泉、张云风等合演全本古装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出色演技赢得众人喝彩。 16岁的潘璟琍以其近10年的舞台功夫,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各剧种的师兄姐妹们都亲昵地称她为 “小妹妹”。 “训练班”快结束时,上级领导决定派她去上海观摩学习,一同前去的有严凤英、王少舫和琴师王文治等。分手的时候,大家争相与小妹妹话别,并在她的笔记本上留下殷切寄言与祝福。
五十八年后的今天,笔者通过安庆收藏界朋友的帮助,觅得一册当年潘璟琍用过的袖珍笔记本。我想,这样的笔记本是独家拥有,不亚于黄梅戏文物新发现。它不盈一握,约当四寸彩照大小,忠实地“录”下了1952年“艺训班”学员、老师们对潘璟琍的关爱之言:
“璟琍同志留念:愿你在毛主席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努力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提高(演艺)技术,好好的为工农兵服务”。 (艺训班朱平)
“璟琍同志:你有很好的艺术天才。愿你继续加强政治文化业务的学习,将来做一位新中国人民的第一流演员”(宿松县人民文化馆黎承先)。
“亲爱的璟琍小妹妹:咱们在四十多天的学习中,都得到了不少的进步,特别是你。以往你的骄傲自大的情绪很大,但通过这么多天的学习,你的脾气已改了很多,这是你的进步,但还须要继续不断的努力学习文化、政治、叶(业)务,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更须要继续不断的克服缺点。另外,这次领导确定你到上海去观摩,回来后,希望你把所见所闻的东西都带回剧院,和同志们多交换意见,把你的理论(和)能力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祝妹进步! ”(东流县文化馆黄莉华)
………
透过留言者的这一束束语丝,我们似曾听到潘璟琍当年那 “纯正高亢,音韵宽广,具有刚柔相济之美”的嗓音,看到她“融华美与质朴于一体,富有浓郁安庆地方风味”的表演才华,后来她在电影 《天仙配》、《春香闹学》、《女驸马》中塑造了二姐、春香、公主等艺术形象。到18岁时她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获演员一等奖,26岁时担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42岁时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这是人民对一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信任,也是“艺训班”临别那年,师兄姐妹们留在笔记上热情洋溢的致词,激励着16岁的小妹妹步步迈向辉煌的艺术殿堂。
转眼间近六十载春秋过去,潘璟琍离世已二十来年,但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永远留在安徽人心里。
年轻时的潘璟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晓东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安徽省试点工作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效果与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形势发展的要求、相关省份的做法相比还有差距,尚存在一些亟待解...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