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春旺
记者
卢向波
用肩背、用手托,从洪水肆虐的险境绝地营救群众;涉深水、下险滩,到生死存亡的现场一线排除险情;白天巡、晚上守,让历经危难的灾区群众感受安宁。这是宿松县公安局特警队员在此次抗洪救灾中的真实写照。
继6·19特大暴雨之后,7月2日以来宿松县再次遭受持续强降雨侵袭,内湖圩告急,江外圩告急。7月5日早晨,地处长江北岸的洲头乡永天圩的内圩出现塌方滑坡险情。宿松县公安局特警大队接到上级命令后,迅速抽调正在北浴、趾凤、五里等地进行灾民转移、控制险情等工作的特警奔赴永天圩。当晚6点,30名特警赶到永天圩内圩。
永天圩坐落在长江同马大堤宿松县洲头乡段的外面,由内圩和外圩组成,在内圩里面居住着7000余名村民,拥有耕地15600余亩。此时,天下起细雨,水位已涨至20.36米。特警队员冒雨从600米远的路上,用肩膀将一棵棵3米多长、20多公分粗的松树,或两人抬,或一人肩扛,搬运到内圩塌方的地段。
宿松县特警大队副大队长张礼君是一名有着16年党龄、20年工作经验的老民警,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队友们一起扛松树、背沙石袋;在扛松树时,他专挑最粗最重的背,肩膀被磨破皮,嗓子也喊哑了。7月6日上午,张礼君在堤坝上筑沙袋时,被一只蜈蚣咬伤,在医务室简单处理后,他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等特警队员们将500多袋沙石袋运到塌方地段时,已是次日凌晨3点。
7月6日早晨7点,特警们顾不上连续工作和超负荷作战带来的疲劳,又早早赶到内圩塌方地段,继续搬运松木,并用头一晚运过来的松木打桩、沙石袋筑坝固堤。
特警朱良兵、刘结都是90后,并都是党员。为了加快修筑进度,两人连续一个小时每次扛两到三个沙袋。当天上午,朱良兵因水源过敏,引发皮肤病,全身发痒,但他仍坚持战斗。
特警们连续奋战到下午13时,终于完成指挥部下达的抢筑任务。这时指挥部发出命令:为防止第二次洪峰漫堤,急需对200多米长的永天圩外圩堤坝加固加高,特警们又投入到装沙袋、扛沙袋的紧张奋战中。
特警陈子文也是一名90后,在7月3日参加该县五里乡六虹圩转移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因长时间被雨淋而患上严重感冒,为了不拖队伍的后腿,他悄悄把感冒的事隐瞒起来,并跟随队伍转战到永天圩。
长江水位仍在上涨,抢险工作更不能停歇。7月7日上午,水位达到20.98米,超出警戒水位1.18米。7月7日一早,特警大队大队长张朝华迅速率领20名特警进行增援。当天突然放晴,最高气温达到36摄氏度,炙热的阳光照射在光秃秃的堤坝上,显得格外闷热。特警们个个汗如雨下,上衣湿了一次又一次,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全体特警队员的齐心协力下,到7月7日下午18时,永天圩外圩的堤坝上已构筑起一道长达200米、高达50公分的防护墙,而这堵防护墙是由1600多个沙袋堆砌而成,饱含了特警队员们没日没夜工作付出的汗水。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宇平
记者叶潇)7月12日上午9时许,一辆中巴急速行驶在宿松县城至复兴镇的省道上,车上满载着100斤大米、3大袋蔬菜、100只玉米棒、20多条鲜鱼和...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