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宿松新闻 > 正文

深山明珠放光彩

来源:安庆日报 2018-12-03 09:44   https://www.yybnet.net/

大龙村于2005年由太湖县城西乡原大龙、张河、沙畈三村合并而成,地处大别山余脉南麓,位于太湖县和宿松县的交界处,西面与宿松县趾凤乡龙溪村接壤,背靠海拔千米、高耸入云的六省坡。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辖11个村民组,980户,总人口3232人。全村有山场面积19800亩,耕地2270亩。曾几何时,在人们的印象中,大龙村是“山高路远”“穷山恶水”之地,交通滞后,进出靠走,运送靠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龙村人守着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却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斗转星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在城西乡“坚持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打造健康食品新高地,建成县城后花园”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大龙村抓住机遇,借势出发,打通经济命脉,创新发展理念,逐一撩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面纱”,渐渐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让旖旎风光、如画风景呈现在更多人的眼前,让深山明珠发出熠熠光彩。

去年,大龙村成功脱去“贫困村”的帽子,整村出列,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20户992人中有290户948人顺利脱贫。

旧貌换新颜

“要说以前,简直就是‘脏、乱、差’,没有像样的道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巴,下不去脚。房屋建得散而乱,屋场中间有草堆、猪圈、牛栏、厕所,乱糟糟的,气味难闻。与那时候相比,现在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里干了30多年的老村干张根森回忆起以前的村庄面貌,犹自感叹。

曾记得二十年前,笔者跟随当时的县委书记调研走访来到这一偏远的张河村采访,一幅“脏乱差、牛粪街、猪粪街”的农村旧貌仿佛顿时再一次浮现在眼前。一条并不长大约不到200米的狭窄土路贯穿张河组,村民的砖瓦房分列两侧,屋前杂木、柴草乱堆乱放,久居深山的老百姓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过着安逸清净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县委主要领导的到来,一下子打破了这种长期宁静的日子,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随后,整治卫生环境、整修主干“街道”、改造村民危房、修起了砂石路、建起了排水沟等一些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拉开了局面,老百姓逐步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张河的发展在悄悄地变化着。尤其是道路通,则经济活。

“记得80年代从当时的原山龙乡到原汤沟村修了一条简易的白龙公路,只通杂交车;90年代从原汤沟村到张河村新修了土路,也通上了杂交车,全线贯通。深山群众从步行出山到坐车进出,尽管历经了从张河村到105国道全程15公里的一路艰辛,但还是基本上解决了昔日大龙、张河、汤沟、沙畈四个村的群众行路难。而中线公路则是90年代从当初的龙门电站继续沿河而上修到了张河村,行程10公里。这样一来,两条公路直通张河,彻底打通了制约山区发展的交通瓶颈。”一位曾经在村委会当过10年文书的老村干张异与记者聊起了这些历历在目的滴滴往事,同样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益发展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特别是这些年来,为了打通连接内外的经济命脉,大龙村大力争取项目,并积极投工投劳,硬是将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宽宽的平坦路。如今,连接乡集镇、县城的主干道铺上了水泥路,连接边界接壤趾凤乡龙溪村的出县道路也已顺利通畅,就是到每一个组都有了通车道路,且有10个组的组级路已完成了水泥路升级改造,全村水泥路里程达35公里左右。主干道路连接两县,分支道路串起各组,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下子拉近了与周边的距离。

迎着晚霞,笔者在乡村干部的引导下,沿着村内新近拓宽至三米五的水泥路,驱车翻过海拔300多米的太宿两村交界的山脊,继续寻找边际两村的变化所在,车行8公里水泥路直至走进了宿松的趾凤乡,直观地找到了采访的源泉。

回到如今的大龙村,笔者漫步在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上,看到大龙村人脸上无不溢满盈盈笑意。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窘迫,告别了“肩驮毛竹出山、担上重担回村”的艰难,竹器、木器一车车往外运,各地游客一群群慕名而来,都是通畅的道路带来的“致富佳音”,这笑意又怎能不舒心呢?

穿行在张河组、凤形组等地,一排排崭新的房屋跃入眼帘,既有简约而坚固的水泥平房,又有别致而典雅的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倒成了诗意的点缀。房前屋后摆放有序,原先杂乱的猪圈、牛栏、厕所不见了踪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圆群众的“安居梦”,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大龙村唱响了“三部曲”。2000年,在县政府给予每户4000元补助资金的撬动下,大龙村对张河组一片的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拆去猪圈、厕所等,清理杂草、垃圾,集中新建部分房屋,沿河形成了小规模的“张河街道”。2009年,在沙畈组规划集中建房点,60余户住户得到集中安置。2017年,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又分别在张河组和凤形组规划两个集中安置点,统一建筑风格,集中安置36户。在这几个集中安置点,有不少是从更偏远的深山里搬迁下来的。与此同时,这些年,该村还积极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为住房安全无保障的贫困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并投资21万元在查屋自然组实施了美丽乡村项目。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大龙村人的幸福指数。

不仅如此,大龙村人的“幸福指数”里,还包含了“饮水难”“用水难”“上学难”等问题的逐一解决。到目前为止,全村11个组的村民都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再也不用从河沟里晃悠晃悠地担水吃;实施水利提升改造工程,对部分沟、塘、渠、堰进行了清淤加固,打通了被堵塞的沟渠,改善了灌溉条件;于2007年建设的大龙小学,又借去年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机,添置了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美化了校园环境;投资95万元对大龙村1、2号台区农网进行改造,确保用电质量;投资210万元的凤形组、张河组、灯上组基本农田平整项目正在施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等基本公共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

路通了,房稳了,水甜了,灯亮了,村美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仅让大龙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还让大龙村人的日子越来越滋润。

青山变金山

到过大龙村的人,无不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这里四面环山,群峰耸立,一年四季青山翠绿欲滴,溪水潺潺,古树青藤,鸟语花香,信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在这里,春看山花烂漫,夏观流云飞瀑,秋赏层林尽染,冬踏林海雪山,美不胜收!登山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田园风光四季迷人。

然而,在那个衣、食还不十分充裕的年代,美景当前,大龙村人却无暇欣赏,生计问题才是头等大事。

一直以来,这里毛竹、树木资源比较丰富。群众把“靠山吃山”的理念根植于生活之中,唯一的也只能“向山林要效益”了。于是毛竹、树木便成了大龙村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记得六七十年代,乡里分配给村里的还有毛竹任务,生产队组织集体砍伐后,纯朴善良的村民硬是靠肩驮、靠步行将毛竹送到原山龙乡政府。”村干张异告诉记者。

“同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厚的资源,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也由此应运而生。尤其是毛竹的传统手工艺,在我们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原来,这里的张河、潘屋、余屋等几个村民小组,家家户户都会做竹篾器、木器,甚至小孩也从小就跟着学。由篾匠师傅做的篾筛、篾箩、篾篮、篾篓、篾耙、簸箕等竹制品,由木匠师傅做成的小木椅、小木凳、桌子、火桶等木制品在本地及周边县乡远近有名,非常好卖。甚至还有不少商贩慕名上门收购。竹篾器、木器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时候,有的专门在家做这个事,一个人一年能挣8000多块钱呢。”张根森介绍道,“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事竹篾器、木器加工的便越来越少了,现在早就不是每家每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了。这些年,大部分群众外出打工,有的在老城开店做生意。尤其是从事木工手艺的人大都搬到了老城马路河口附近,重操旧业。随着乡村旅游和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相继落地,近年来,又有不少人想回乡发展呢。”

守着绿水青山,如何才能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其变成“金山银山”,产生“造血”功能,使更多的大龙村人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增收门路,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这是摆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今年换届选举后新任村“两委”班子深思的问题。

“大龙村位于省级森林公园九井溪森林公园的核心地域,土地少,但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因此结合乡里产业发展规划,大龙村确立了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线,旅游业与现代种植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以农林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为补充,长短结合,以点带面的村级产业发展思路。”大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下派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胡捍东说,“这是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形成的共识。”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发展的信心,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倾情帮扶下,大龙村人奋起赶超,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年,大龙村与景湖公司合作,建成大龙村田园综合体,该基地集种植、养殖、旅游为一体,主要定位为鸡苗生产、客户体验和高端土鸡养殖,年养殖规模2万羽,肉鸡及鸡蛋销售额达330万元。景湖公司投资300万元,村以现金和项目入股共投资60万元,大龙村每年享受6万元的固定分红,村民以200亩山林入股,每年分享200元/亩的分红收入。同时基地为当地养殖大户和一般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服务、饲料销售服务。一个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大户规模养殖为主体,以村民分散养殖为补充的养殖体系和特色村级产业基本形成,有11位养殖大户开展规模林下土鸡养殖,建设鸡舍1500平米,户均养殖规模约1200羽,共养殖土鸡13200羽,肉鸡及鸡蛋销售额达79.2万元。

整合各种资源,入股龙头企业,借船出海,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大龙村优先发展的领域。皖园汇农林果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设立有机优质猕猴桃种植为主的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7年大龙村引进该公司投资480万元,种植400亩红心猕猴桃,村集体将政府土地整理项目资金、道路、沟渠与该项目实施结合起来,整合土地、基本设施入股,每年享受销售额10%的分红,预计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丰产后),农户年分红12万元,农户年务工收入160万元,带动贫困户60户稳定脱贫。

龙头企业的引进,产生了“鲶鱼效应”,极大地激发了村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村“两委”因势利导,发挥村集体合作社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村内能人,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和支持,发展能人经济、能人效益,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活力。2017年7月,大龙成立了村集体性质的“鸿图合作社”,同时以这个集体合作社为纽带,村民自行组织,抱团取暖,又先后成立了旅游、中药材、茶叶、农业、养牛等专业合作社7个,村“鸿图合作社”为各专业合作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并收取少量管理费用,进一步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发展九井溪民宿带,打造太湖民宿第一品牌是大龙村产业发展的核心项目。目前,一期项目正在查屋实施,已筹集资金200万元,建设1200平米的民宿。二期项目拟通过招商形式,吸引企业投资。与此同时,该村正在积极引导村民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旅游工艺品制作技艺相结合,实现转型升级,在旅游产品上找到另一条致富路。

“发展中,我们有过阵痛。”胡捍东对去年初到村时面临的复杂形势记忆犹新,“痛定思痛!面对困难和压力,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提高政治素质,一起探讨工作方法,一起改进工作作风,一起学习政策法规,一起熟悉民情乡情,一起谋划发展大局,一起解决矛盾和问题,一起干事创业。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学习和提高,一个讲政治、懂规矩、作表率、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清廉务实、勤奋苦干、百姓信任支持的班子呈现在大龙村老百姓面前。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相信,在扶贫工作队和新的村‘两委’班子带着全村人民共同努力下,大龙村一定会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

刘辉叶玲玲

新闻推荐

凉亭老街豆条飘香

每逢11月之后,宿松县凉亭镇河东老街的空气中就会弥漫着浓烈的香油味。这是当地商户在制作豆条。豆条是一种以黄豆...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深山明珠放光彩)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