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庆 今日桐城 今日怀宁 今日潜山 今日太湖 今日宿松 今日望江 今日岳西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今日宿松 > 正文

采得百花酿为蜜 □许丽

来源:淮河晨刊 2020-07-20 09:06   https://www.yybnet.net/

扬雄读书那会儿,因所读专业只招收省内学生,且一个县、市最多只招收一人,所以我们班40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那时才知道,仅仅一个安徽省而已,各地的方言也竟然不同。就拿“吃饭”来说吧,芜湖、安庆地区的同学说“切饭”,我们老家话叫“车饭”,蚌埠、宿州、阜阳地区的同学说“此饭”,还有北边他地的同学更爽气,直呼“尅饭”。记忆比较深刻的是“膝盖”和“胳膊肘”更有意思,我们老家叫“磕几头”和“胳包拐子”,宿松同学则说“塞勒跛”和“刀心处儿”。哎哟哟,想起我宿松那位女同学,娇小玲珑,和她老乡谈话时,那一口软甜糯的方言就像唱歌似的悦耳,尽管一个字也听不懂!

然而,这样的差异并非今天才有,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意识到汉语在不同地域的方言差异了。例如,儒家亚圣孟子就曾经讥笑楚人的方言,称其为“南蛮鴃舌之人”。众所周知,《诗经》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分散在各地的民歌。周代的采诗官,云游各地,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同时,他们能够帮助朝廷了解各地百姓的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甚至还具有“监察”的功能,因而“国风”中有不少讽刺贪官污吏的诗篇。对于采诗官的贡献,白居易曾有诗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而方言材料的收集,也需要类似于采诗官这样的职业——“輶轩使者”。

周历八月,使者们乘坐着轻便的“輶轩”车,奔赴各地去收集方言材料。周代的版图与今天不同,如今最为富庶的东南沿海那时还未开化,原住民说着中原人无法听懂的百越语。南方的大国楚国,虽然也是从中原地区分化出来的一支,但是长久与中原文化联系较少,且又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导致楚国的文化、语言也与中原大不同。而中原以西,散居着义渠等少数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与汉语迥然不同。因此,可以想见,輶轩使者们的工作难度有多大。自然,能够被记录的方言是有限的,不过流传下来的材料却也极其珍贵。

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地纷争不断,即使秦统一后却很快又陷入新的战乱之中。许多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或毁于战火,或散落各地,輶轩使者们收集到的材料也不例外。西汉的学者们耗费百年,到了晚期的道学家严君平手中,才收集了千余字。不过,他的学生扬雄,很快就让这千余字焕发出新的价值。

公元前53年,扬雄出生在四川成都郫县,没错,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郫县豆瓣酱的郫县。自古以来,川蜀之地虽然不属于华夏文化核心区,但是却孕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西汉初年的司马相如,后世的李白、杜甫等等,都能体现巴蜀文明的独特魅力。年轻的扬雄十分好学,仰慕同为老乡的司马相如,常常模仿相如的辞赋。后来,扬雄得以拜严君平为师,刻苦攻读,历时八年,终有所成。老师手中所收集的方言材料,也交给了扬雄。学成出师后,他得到了汉成帝的赏识,步入仕途为官。宦海沉浮,扬雄也得以辗转各地。在此过程中,他深谙凡有母语的民族,不论大小,都热爱自己的母语,都与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对各地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他对老师收集的材料加以辨别整理,同时也不断收集新的方言材料。就这样,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他利用各方人士来京的机会进行调查,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最终,耗费27年,扬雄写成《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一书。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具有“悬之日月而不刊”的美名,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大体轮廓可能仿《尔雅》体例,但卷内条目似不及《尔雅》严格有条理。其中所收词汇虽不标门类,但基本上是按内容分类编排的。释词一般是先列举一些不同方言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来加以解释,以下大都还要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也有时先提出一个通名,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称。《方言》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方言研究,已经从先秦时期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发展起来。扬雄在书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方言中的本字,以及不同方言字义相同而读音不同字之间的关系,甚至也会讨论方言词的造词理据等等。放眼世界,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虽然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字音,但是仍有部分词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

“?,芡,鸡头也。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青徐淮泗”即今天的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地区,而“南楚江湘”大致是今天的湖北、湖南地区。看到这一条,江淮地区的人们不难想到一种水生作物——芡实。芡实还有一个俗名“鸡头米”。

“獾,豚也,音欢。”所谓的“豚”,即小猪。《说文解字》“豚,小豕也。”在方言中,许多地方都还在使用“猪獾子”来称呼小猪。

“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楚”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等地。这个“拌”字,普通话读去声第四声,很难看出与方言的联系。然而,《广韵》中“拌”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弃也,又音潘”,属于上声第三声。今天的中原官话区,六安、淮南乃至蚌埠,仍然会把“扔东西”说成“把……拌掉”,足可见这是古楚语的残留。

在记录方言词汇时,扬雄已敏锐地觉察到,某些方言间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或“语之转”。例如:庸谓之倯,转语也;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两种名称实指一物,即今天的蜘蛛,它们都是由“侏儒”一词的语音衍化而来;倯(sōng)与庸叠韵,都是懒惰无能的意思……

不得不感叹,源远流长的汉语和传统文化,在时间的作用下,不仅有趣,还意味深长,始终保持着独特魅力。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的同时,汉语方言也在逐渐消亡。新时代,普通话与北方官话越来越相近。上世纪末的蚌埠方言调查时,发音人大多不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而在如今的年轻一代人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自觉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了。因此,2015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记录方言语音数据,统一建档入库。负责语保工程的专家学者们,承担了新时期“輶轩使者”的工作。只不过,不再使用口耳相传、文字记录的方式,而是现代化的录音设备。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世殊时异,沧海桑田,在倡导“四个自信”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是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都需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曾经,輶轩使者们走过的路,或许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汉民族对于语言文化的重视,千百年来却从不曾改变。

新闻推荐

■人物聚焦

双胞胎战士:4年前曾抗洪抢险如今再次冲在一线在护送群众返家和转移财产的人员中,也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7月15日,在...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热腾腾的晚餐2020-07-15 02:05
猜你喜欢:
评论:(采得百花酿为蜜 □许丽)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