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赵朴初纪念馆
赵朴初文化公园本报记者 王三保
引子:在现今社会,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一种有利于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一项重要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来,我县围绕“文化强县、旅游兴县”目标,充分发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氛围浓厚,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去年被表彰为“全省文化先进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示范区建设获得国家批准后,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被作为全市产业组团的四大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之一来定位,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春天必将指日可待。
孕育春天
——挖掘历史和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
——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一本厚重的《太湖县志》,记录下了我县自建县以来1600年的历史,真可谓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极其丰厚,历史遗迹尤其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其独特的人文山水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庙枯松”四大景致曾经闻名遐迩。如今,走遍城乡大地,泛舟花亭湖上,处处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自然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放眼四望,我县又位于上海、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经济圈中,居长江中下游黄金旅游热线之上,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近几年来,我县各级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着力实施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数字化电影放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方面,全县共完成新时期20户以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点1450个,覆盖42189户,受益人口16.8万人。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方面,现已形成了县设中心、乡镇建站、村有播放点的全覆盖网络,建成一个县级中心和15个乡镇基层点、174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实现100%的村共建共享。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图书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在农村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方面,我县被省文化厅列为项目工程实施县,多年来,县里深入开展电影为农民服务工作,进一步落实了人员、经费、设备保障措施,成立了流动电影放映队,实行了村级巡回放映。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方面,现已建成了国家、省级投资的农家书屋62个,县级投资的农家书屋15个。同时,新建了9个农村综合文化站。各类全民健身组织、社会体育组织等基本覆盖全县,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下乡、大型文化活动等蓬勃开展。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兴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我县相继建设了赵朴初文化公园中的赵朴初灵骨树葬地、赵朴初纪念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占地600多亩的五千年文博园,目前已完成整个工程的70%。以这些文化园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县旅游经济乃至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文化娱乐产业方面,县内有规模的文艺演出团体1个,乡镇民间剧团达8个,民间乐队遍布城乡。县剧团除在周边相邻县市组织演出外,还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经常到江苏、浙江等地开展黄梅戏演出,传播黄梅戏文化,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在县城区拥有一定规模的KTV娱乐中心5家、网吧26家和大型网站2家,上网人数达1万多人。尤其是通过连续多年举办花亭湖金秋旅游节暨皖西南山货节为主体的大规模节庆活动,极大地活跃了文化市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提高了市民素质,推动了经济发展。
迎接春天
——探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路
近几年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县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招商引资等方式,新建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实力的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路子。
首先,高品位建设一批文化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是兴建了赵朴初文化公园。2001年,为永远铭记朴老一生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朴老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我县在朴老故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亭湖畔的寺前镇兴建了“赵朴初文化公园”, 2001年开始动工兴建,目前,赵朴初灵骨树葬地、赵朴初纪念馆两项工程均已完工,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
二是兴建了五千年文化产业园。2008年,我县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兴建了五千年文化产业园。2008年8月,作为五千年文化产业园之一的五千年文博园动工兴建。该园属省“861”文化产业项目和国家重点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是按照国家4A风景区的标准打造的一座气势恢弘的文化艺术博览园,园内设天人合一景区、皖江文化长廊、千人表演艺术馆、天上人间景区、五千年文化长廊、太湖往事等十大景区。总投资将达到6个多亿,目前投入基建资金达2.8亿元。去年,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完工,三期工程将于今年底全面完成。全部工程完工后,它将成为安庆市乃至全省最大的一项文化产业工程,是将民间文化产业转化为旅游业的一项新的创举。去年12月,省长王三运来我县考察期间专程参观了文博园,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赞赏。
其次,规划和申报了一批新兴文化园。通过争取和努力,目前,我县县已申报和规划了一批新兴文化园:花亭湖湿地公园已获国家批准,目前正在抓紧时间进行策划和规划、建设;禅宗文化园和以烈士陵园、胡氏新祠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园已完成项目申报和规划工作,不久的将来,它们都将陆续动工兴建;五千年文化产业园中的五千年农博园、原生态文化园,以及朱湘纪念馆等一批新兴文化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拥抱春天
——做好承接文化旅游产业转移文章
今年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家批准后,市委、市政府又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市产业组团的四大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之一来定位,为承接文化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面对这一扑面而来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站在新的高度,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强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必将促进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文化的“软实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积极构建承接平台。要承接文化产业转移,必须搭建好承接的平台。为此,我县通过认真研读《规划》,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优势,土地、劳动力、电力供应充足、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和省、市推进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设好“三园一区”,全力做好“转移”文章,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和外来投资者的福地。一方面,抓紧时间建设好五千年文博园,县委、县政府在过去从土地、税收等政策上对文博园建设进行优惠、支持的基础上,还将加大对文博园的支持与扶持力度,相关部门围绕各自职责给予支持,使之成为文化产业转移的极佳平台。另一方面,策划和规划好五千年农博园、赵朴初文化公园中的“拜石湖”、佛教禅宗文化园和旅游经济集中区,推动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大发展。同时,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积极构建文化投融资体系;认真策划编制一批牵动性强的企业产业项目,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充分依托我县厚重的文化底蕴,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旅游线路,积极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做大做强花亭湖主景区旅游,打响花亭湖品牌。发展花亭湖生态、观光休闲游、红色旅游,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其融入全国、全省的知名旅游网络,努力建设面向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另一方面,做深做透禅宗文化游,弘扬禅宗文化。利用狮子山景区、赵朴初公园、赵朴初纪念馆和西风禅寺景区,丰富和发展我县的禅宗文化。
——发展民营文化旅游产业。我县将积极挖掘我县的人文资源优势,发展以民间工艺产品生产的民营文化企业;引进外地相关文化企业投资我县,建设集文化娱乐、拍卖、影视等于一体的文化娱乐中心。同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发展文艺演出业,发掘我县特有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组建民间艺术团体,对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把文化精品转化为名牌商品,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从而带动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县还将鼓励和扶持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得了天时、处了地利、赢了人和,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正演绎着一曲曲春天的故事。
新闻推荐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第297期 农历庚寅年三月十五周刊部地址:太湖县新城熙湖路2号(县委一楼) 邮政编码:246400 电话:0556—4169698 电子信箱:thxxs200506@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邮发代号25...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