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四年如一日,日夜守卫着花园圩内的13000多亩田地,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活水闸”;他,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方便管理,一个人搬进了花园圩总闸边简陋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四年;他,默默无私奉献,踏遍了圩内大大小小的沟、渠、涵、闸、堤坝等,在心中绘制了一张活的水利图。他,就是新仓镇花园圩管委会负责人周叶民,一名有着四十年党龄的普通农村党员。
说起花园圩,当地群众编了这样的顺口溜:“花园圩是个大澡盆,三天不落田发坼,雨落一日水汪汪。”这给圩内涉及五个村两万多人口的万亩田地用水带来了很大困扰,也给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1996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花园圩管委会,负责花园圩的防汛抗旱并对圩内的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当时,周叶民刚从干了十几年村干的位置上退下来,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对花园圩有着浓厚感情的他毅然担起了管理的重任。从此,他的心中只装着花园圩,脑子里只想着“旱涝保收”这个词,十四年来,他从没有好好地休息过。
“民以食为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圩内,水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影响着社会稳定,马虎不得。”经验丰富的周叶民深深意识到这一点。上任后,为便于关、启水闸,他住进了离家一公里以外的总水闸旁边的平房里。因为这个总闸是关键,它与长河之间连着一条水渠。干旱时,要从水渠把长河水引进来,开启总闸放水进圩内的各大小沟渠灌溉庄稼;下雨天,要关紧闸门,不让洪水进圩造成内涝。而闸门则是由十几块两米多长的厚木板一块一块地拼装成的。每块有几十斤重,浸水后达一百多斤。开关闸时,周叶民都要从水里扛上扛下。衣服经常湿透不说,有时还会遇到危险。2008年的一天深夜突降大雨,周叶民摸黑冒雨起来关闸门,扛着湿闸板走到河边,脚下一滑,连人带闸板掉进水里,差点被水冲进了闸,可他硬是挣扎着闸紧了最后一块闸板。洪水被拦住了,他却拖着筋疲力尽的身子守到天亮。
每当防汛抗旱的关键时期,他就睡在长河边的沙滩上,随时掌握水情,及时上报情况。夏天沙滩上的蚊子一抓能捞一大把,冬天风冷得刺骨,也只有他受得了。有几次发高烧,刚吊完水他就上了堤坝。除了管理水闸、维护水利设施,周叶民还经常参加圩内道路、水渠等设施整修。为节省开支,他挑土方、搬石块,宁愿自己多干一点;为了加快进度,他经常上门一户户做协调工作。圩内哪里有水利兴修工地,哪里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周叶民的房间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除了简单的床、办公桌、椅凳之外,最现代化的就是一台电视机。房间的墙壁上贴满了“人的一生全靠奋斗”等名人名言,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一本台历,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天天气、到各闸维护、巡检等情况。因为这样,他就知道还有哪个沟渠没去检修,哪里的涵洞该清理了,哪里的田地最缺水。
十四年来,周叶民没有在家过上一个好年,每次吃完年夜饭,他总是独自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他管理期间,花园圩没有出现过一次重大险情,他也多次被评为县、镇“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尽的职责,群众这样相信我,我没有理由不把事情做好。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努力地站好我的岗!”周叶民质朴的话语、淡定的神情,却诠释了最高尚的情怀。
(章取宏 本报记者 叶玲玲)
新闻推荐
日前,小池镇中心学校、镇中心小学、枫铺小学、石霞小学的师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将大家筹集的3万多元爱心善款和慰问品送到了白沙中学教师王海林家中。去年9月19日,王海林老师像往常一样,...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